繁体
首页

56. 林纾四更起早(1 / 1)

林纾,福建省闽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早先随盐官办盐务,当时家庭生活还比较宽裕。但到林纾5岁的时候,他父亲租了两条旧船运盐,打算靠贩盐发财。不幸的是船触礁沉没了,血本无归不算,还得将家里的财产拿出去赔偿。因此,林纾家陷入困境,吃饭都成了困难。林纾的父亲远去台湾,另谋生计,想着重整家业,使家人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林纾的外婆十分疼爱他,不忍看外孙为饥饿而泣哭,就让林纾到她家吃饭。其实,外婆家也不富裕,新鲜的荔枝下来,外婆没钱买,她就用自己身上的褂子给外孙换荔枝。看着林纾香甜地吃着荔枝,外婆对他说:“孺子即获尝荔,当知他人啖荔,其甘亦止是,无足羡也。孺子不患无美食,而患无大志。”外婆告诉林纾的是这样的道理,别人吃着甘甜的食物,并没什么值得羡慕的。为人就怕没有远大的志向。

林纾从8岁开始读书,他牢记外祖母的教诲,勤奋学习。家里没钱专门给他买书,他就把母亲给的零钱积攒起来,到城里买了一部残破的《汉书》,不几天又买了一部《小仓山房尺牍》,认真地阅读。在叔父的书箱里翻出《毛诗》、《尚书》、《左传》、《史记》,林纾更是像得了宝贝,爱不释手,日夜诵读。舅舅见他好学,特地送他一部《康熙字典》。他小小年纪,就发了毒誓,在墙壁上画了一口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可见他对读书认识深刻。 “入棺”与“死亡”虽然同义,林纾知道避讳,很有读书人的架势,写得也还算文雅。

林纾11岁的时候,私塾老师告诉他,欧阳修的古文,杜甫的诗歌,都应该稔熟,以增长见识,开阔胸襟。听了老师的告诫,林纾读书越发入迷。他发现许多古籍存在讹传或错误,就动笔校阅。林纾结识了藏书丰富的李宗言弟兄两个之后,把他家的三四万卷藏书读了个遍。

林纾博览群书,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又磨出了一手好文笔,为他从事外国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97年,林纾的朋友王寿昌从法国留学回来,请他翻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长篇《茶花女遗事》。林纾并不懂外文,但由王寿昌口授,他用浅显古雅的文言文笔录,较好地完成了翻译工作。林纾翻译的《茶花女》,笔触凄婉缠绵,很具感染力,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就风行海内。著名翻译家严复这样评价林纾翻译的《茶花女》:“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魂。”

后来,受严复、梁启超等人推动社会改良的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林纾,面对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他用六十六天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原名《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此唤醒国人。

从此,林纾翻译外国一发不可收,每年都有作品问世,有时一年竟出版了十六部。他的翻译作品,不仅文笔典雅优美,而且速度极快。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劳动,林纾先后翻译了英、美、法、比利时、俄罗斯、西班牙、挪威、瑞士、希腊和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位作家的作品,共计183种。

林纾是我国翻译的奠基人。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孕育和萌芽,也起了重要作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早年都爱读林纾的翻译,接受了其翻译作品的影响。

晚年的林纾回顾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这样说:“力学是苦事,然如四更起早,犯黑而前,渐渐向明。好游是乐事,然如傍晚出户,趁凉而行,渐渐向黑。”意思是:读书苦学,如同四更早起的行者,虽然前面是黑暗,但走向的是光明。游荡玩乐自然是乐事,但却如同傍晚出门,初始岁凉爽,前路却渐渐黑透了。

简评:

林琴南少年贫而好学,中年勤奋译书,晚年仍一如其旧,是勤奋进取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