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57. 詹天佑发愤图强(1 / 1)

詹天佑是广东南海县人。1872年官费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雪费尔科学院土木工程科。在美国求学期间,他亲眼所见大批华工遭受奴隶般待遇,想到日本侵犯台湾、吞并琉球的事实,詹天佑受到极大触动,意识到祖国和同胞遭受的种种不幸,贫穷与落后是根本原因。因此,他立志学成回国,为国家的振兴与富强贡献力量。

詹天佑回国后,从1888年至1919年的三十多年中,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从无到有,做出了重大贡献,直到“在当时中国修筑的几乎每一条重要铁路,都有他的足迹可寻”的程度。 1904年初,清政府宣布由国家筹款兴建京张铁路。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兼会办,后来升任总办。他上任以后,立即组建了队伍,拟定了工作方案。经过实地踏查和勘测,认真测算,选择了铁路线。詹天佑认为,这条铁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詹天佑不仅看到了京张铁路的经济价值,更明确指出了,这条铁路靠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对维护国家主权的重大意义,这是詹天佑多年亲身体验的总结,也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和爱国者的见识与志向。

京张铁路选定通过南口关沟,外国工程界产生了很大震动,他们对当时中国的技术能力表示怀疑,以为中国人无法承担如此艰苦的工程。甚至有“中国工程师能建设铁路通过南口者,此人尚未出世”的论断。面对外国舆论的压力,詹天佑沉着冷静地告诫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应奋发图强。詹天佑正视当时我国工程技术力量的现实,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他制定了《升转工程师品格、制度章程》,激励全体工作人员发奋自雄,效力铁路建设,进而也为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为解决京张铁路最难处的关沟段工程,詹天佑精心设计和成功实施了一系列创造性筑路、开洞方案,合理设计爬高坡度、减少铁路长度和弯道,保证了行车安全和速度;减少八达岭隧道的长度设计,精确度很高,受到高度评价。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与辛勤的劳作,京张铁路终于全线告成。

通车典礼仪式在南口车站举行,中外人士都对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表示钦佩。其实,对对外国人究竟怎样看自己,詹天佑是不去计较的,但如果失败的话,他早有“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的损失”的意识。正是这种爱国精神使詹天佑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相互鼓励,协同作战,力求创新。京张铁路的成功修筑,是詹天佑等全体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詹天佑发愤图强的精神,在京张铁路工程建设中,得以充分彰显。

简评:

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大师,但他并不只是单纯的铺钢轨,他始终关心祖国命运。只是末路的晚清没能再给他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