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8、文以安邦,武能定国(1 / 1)

原文

夫功成设乐,治定制礼。礼乐之兴,以儒为本。宏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因文而隆道,假学以光身。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游文翰,不识智之源。然则质蕴吴竿,非筈羽不美;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是以建明堂,立辟雍。博览百家,精研六艺,端拱而知天下,无为而鉴古今。飞英声,腾茂实,光于不朽者,其唯学乎?此文术也。斯二者,递为国用。

——李世民 《帝范》

白话

国家安定之后,就应该制礼作乐来规范教化。制礼作乐、宣风教化,应以儒家思想为本。导引习俗,没有比用文术更好的了;宣扬政策,训诲人民,没有比学校教育更好的了。原因在于依靠文术,可以弘扬道德;凭借学习,能够光显身名。不靠近深溪,就不会知道地有多厚;不认真学习,就无法明白智慧的源泉。吴地的竹竿虽然端直质劲,堪作良箭。但如果不把它放在弓弦上,就不能显出其独特的功用。有的人尽管天资聪慧,善辨有识,但不经过学习积累日后也无法成大气候。因此,天子设立明堂,作为尊贤之所;帝王建立学校,作为学习之地,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进德修业,养身增智来拱卫江山。一国之主,必须博览群书才能积累学问,深入控讨六艺的精髓,才能增长见识。积学储宝,天下大事了然于胸,就可以鉴古知今。要想传扬英美之声名,播撒嘉惠之德行,从而使自己能不朽于世,不靠学习怎么能行呢?这就是文艺儒术之道的独特价值啊!文武二字是立国治国之道。

家训史话

隋末之时,天下大乱,李渊父子顺时应势,起兵于太原。在这场历时弥久的战争中,李世民充当了英雄的角色。十八岁起兵,二十四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升为天子,从一个弓马少年成长为一个国家的舵手,可谓锋芒毕露,才略过人。李世民的一生,几乎都处于征战之中。即便是在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贞观十八年,他仍“发天下甲士,招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在去世前十五个月的贞观二十一年冬,他还派出大将奔赴前线,“以伐龟兹”。开疆拓土,征战天下。

中国的二十四史,其中八部在贞观时期问世,并且唐太宗还亲自给晋宣帝司马懿、晋武帝司马炎、王羲之等纪传书写评论。登基之后,他追思古代贤王,立刻启用贤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其时呈现出一派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景象。在治理国家上,他注重“以民为本”,只几年工夫,到了贞观四年,“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赉粮,取给道路焉。”到了贞观十三年,高丽、新罗、西突厥、波斯等国,相次遣使朝贡。贞观二十一年,吐火罗等“远夷十九国遣使朝贡”。

唐太宗也积极地投身到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队伍中来,李世民执政期间,君臣之间,坦诚相见,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典范。早在他为天策上将时,便开设弘文馆,“延四方文学之士”,特别是将原来政治上的反对派也请了进来,恩礼优待,讨论文籍,有时谈到半夜才睡。看到新进士鱼贯而入,他喜不自禁,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再譬如魏徵,曾经是李建成的心腹幕僚,并且多次建议早点对李世民采取措施,先发制人,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不仅不罪,反加重用,位至宰相。这十八学士,如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虞世南等人,在后来的文事武事上,都成为他重要的助手。

古训今鉴

武能定国,文能安邦。李世民因为读史颇多,深谙其中玄机。文武不可偏废,国家未定之时能领兵征战,不畏强敌,不惧战场;国家安定之后要修缮礼数安定人心,教化民众,宣扬政策。唐太宗以此告诫儿孙治国之道,可谓精要有切中要害。这是他自身实践得出的真理经验。文以安邦,武能定国。因此,两者交互使用,才是驾驭天下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