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7、越习其威,徐忘其备(1 / 1)

原文

夫兵甲者,国之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雕;邦国虽安,亟战则人殆。雕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

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遂以丧邦。何则?越习其威,徐忘其备。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机也。

——李世民《帝范》

白话

军队和武器,是国家用来对付凶乱暴虐的工具。一个国家,虽然领土广大,如果喜好**,那么人口就一定会减少;尽管秩序安定,频繁动武,那么国力就一定要衰竭。人口缺乏并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穷兵黩武也不是抵御敌寇的良方。因此,**一事,既不能没有,也不能常用,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因此作君王的要在四季农闲之际,不忘讲解和演习军事。春搜、夏苗、秋狝、冬狩,既是为了打猎,也是为了练兵。

勾践将士有车前之蛙的勇气,最终成就霸业。徐偃不注重军队建设,结果终因武备松弛而被文王攻灭。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没有做到有备无患。孔子说:“不预先教导和训练军备,让人们知晓**的价值,临到不测之时,急忙驱赶他们去迎战,这叫做白白地把人民丢给了敌人。所以,只有真正明白**与武备的含义,才可以退得以守,进得以攻,常居不败,永保太平,这才是用兵之道。

家训史话

唐军出击定襄,痛歼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也是唐朝历史上拓边**中最辉煌的胜利。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遭到毁灭,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

唐朝的另一个著名将领候君集奉命带兵修理骄横的吐蕃人。候君集通过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吐蕃军退兵后,松赞干布做了颉利可汗也做过的事:派使者谢罪求和。但是他没有放弃和亲的请求。可能是被他的执着感动,7年后他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满足。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唐军再次远征,途中缺水,就刺马饮血,终于袭破伏允的牙帐,伏允丢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杀。吐谷浑从此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贞观十三年,高昌国失臣礼。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来得那么快,吓得大病起来,感到忽冷忽热,几天后竟然一命呜呼,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

贞观十九年,唐军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

夏季,李绩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兵大骇。营州都督张俭和另一个前面出现的优秀将领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兵,斩首数千。四月,唐军攻破**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卑沙城,俘虏八千人。**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击败。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人悉数释放。

古训今鉴

李世民告诫子孙用兵之道,不能荒废武艺。平时要加紧训练军队,到用兵之时擦额宁发挥军队的效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之频繁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这些都离不开唐太宗平日勤练军队,能够居安思危,才有战场上的节节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