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儒家·近思录(1 / 1)

内容概要

《近思录》是为使初学者更好地把握北宋四子的思想,朱熹和吕祖谦编辑的理学的首选书。

北宋四子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近思录》选取4人语录中的622条,分14卷,分类编辑而成。本书融汇了北宋四子的理学思想,各个篇章之间思路清晰,很好地弥补了各家各派散乱的缺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近思录》的卷首,收录了四子关于“性”的本原和“道”为世界本体的论述。继而叙述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指出为学要“尊德性而道问学”,读书须“致知而穷理”。通篇由浅入深,向读者讲述学习的方式方法。

阅读指南

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找到朱熹,两人在一起研读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著作,在研读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深感他们的思想“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对于初学者来说,想要把握其中的精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两人选取其中部分内容,辑成《近思录》这本书。

北宋四子的读经方法,对我们今天读经有着很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对现在的教育者和读经者也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如借鉴其科学的治学次序和方法、治学当行与不当为之事等。

另外,此书的名字也大有来历,“近思”二字取自《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用意在于,要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四子著作又为学习《六经》的阶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失。

《近思录》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在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对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家、诗人、文学家、教育家。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对史学、经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李侗曾赞扬他:“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

他的作品语言秀正,风格俊朗。在其不少作品中都可以看得出用语方面比较讲究,但从词语意境来看,会发觉他的思想过于理性,这是因为他比较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可是并不被当道者所理解。因此虽为官清正,仕途生涯却并不平坦。因此,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世称“东莱先生”,为区别于伯祖吕本中,也有“小东莱先生”之称。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与朱熹、张栻并称为“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作品。

吕祖谦是“婺学”的创始人,也是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时值理学学派分歧,他始终秉持兼收并蓄的治学风格,主张无论从理或从心,应始终以实用为主宗。清代学者全祖望曾评价其风格:“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宋元学案》)而“鹅湖之会”则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他的这种“兼取其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