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断代史·清史稿(1 / 1)

内容概要

《清史稿》全书共536卷,其中含有本纪25卷,志142卷,表53卷,列传316卷。本书是以纪传为中心的一部记载清朝正史的著作。书中所记录的事,上自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296年历史。

阅读指南

《清史稿》中,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这主要是由于清朝灭亡时,清廷档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等都有比较完好的保存,所以为《清史稿》的编写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原始资料。

据史料记载,《清史稿》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征访所得,务求传信。”由此也可以证明,《清史稿》集中并系统地整理了当时的史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体例上来看,《清史稿》在取法于《明史》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以前史书中没有的部分内容,都可以在《清史稿》中看到。例如,在书中的本纪部分,皇帝的军国大事都被逐年记载下来,而且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格局;在书中的各志、表中,详细地记录了各方面活动如天文、地理、礼乐、选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另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等也被收录在其中。

《清史稿》中还有一些值得称赞的地方,在各个列传中,为了反映清代社会的新发展、新气象,书中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曾经与清廷抗衡的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的编者都为其列了传。

但是,《清史稿》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书中倾向性错误比较明显。后世学者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参与修书的人大多数是清朝的“遗臣”,因此书中极力反对民主革命,以清朝政府为正统。例如,参加农民起义的起义军被污蔑为“土贼”,太平军被称为“粤匪”,而辛亥革命则被认为是“倡乱”。但是书中却对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行,以及清朝统治者的腐朽和反动行径避而不谈,包庇性显而易见。

《清史稿》的编撰者们统统立场明确地站在清朝这一边,对辛亥革命持反对态度,所以对清末革命活动涉及甚少,要么写一点,要么干脆不写,比如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民报的出版、辛亥前的起义活动,在本书中几乎全都没有记载,让人看不出清朝是怎样被推翻的。

同时,由于《清史稿》是由多人编撰而成的,在编写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缺少照应,更由于当时时局动荡,成书比较仓促,没有经过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造成了该书过于粗陋的状况。因此,本书中难免出现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等问题。

作者介绍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汉军正蓝旗人,出生于铁岭的官宦世家。赵尔巽是清朝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也被称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赵尔巽,字公镶,号次珊,祖籍奉天铁岭。清朝同治年间,赵尔巽被任命到翰林院编修,而后擢升为湖南巡抚。1904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巽担任盛京将军,地位相当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在任时,为了使奉天的财政有所改观,他开始有意整顿财政,成立了财政局,开始铸造银元,从而创办了东三省银号,发行纸币。

赵尔巽为人清廉且刚正不阿,从不贪百姓一点便宜,其在任两年,便使奉天的整体景象大有改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赵尔巽调往中央,后升任四川总督。1914年,袁世凯委任赵尔巽为清史馆馆长,开始主修《清史稿》。1925年,段祺瑞推荐赵尔巽为正议长。同年五月,赵尔巽又被任命为参政院院长。1927年,在《清史稿》完稿后没多久,赵尔巽便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