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插茱萸:驱邪治病,祈求安康(1 / 1)

插茱萸是中国古代民间的节日风俗。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百姓就上山采茱萸,插戴在头上,也有人把茱萸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或者将茱萸插在房檐门框上。百姓认为茱萸可以驱邪治病,是一种吉祥的药草。

在九月九重阳节这一天,人们结伴出行,登高远望,插戴茱萸,在古代俗称为茱萸会。插茱萸的民俗据说起源于东汉,到了近代时期,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俗,然而重阳节和茱萸之间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谐记》,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汝南人桓景跟着费长房修道,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在九月九日那一天,你家将会有大灾祸,破解方法就是让你的家人做一个彩色袋子,里边装满了茱萸,然后缠在胳膊上,登到高山上去饮菊花酒。到了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一家人按照费长房所说的去办,佩戴茱萸外出登高,结果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鸭鹅狗牛羊全都已经死亡,但全家人因为外出登高,安然无恙。从这以后,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戴茱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人们认为茱萸有避邪驱祸的功用。

到了唐代时期,重阳节插茱萸的活动已经十分盛行,人们不仅登高插戴茱萸,用来消灾避邪,而且把茱萸做成香袋佩戴身上,用来装饰美容。诗人王维在《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由此可以得知,历史上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已经开始盛行。到了宋元时期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遍及大江南北,已经极为常见,《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第二天九月九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的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的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随着民间百姓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对于九月九登高插茱萸的活动更加重视,而且对插茱萸有了更多的期盼,祈求消灾避祸,延年益寿。

九月九登高插戴的茱萸是一种药材,茱萸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另一类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的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被称作越椒或艾子。吴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子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

茱萸气味香烈,有温中止痛,暖胃燥湿、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茱萸根可以杀虫,古代民间百姓认为它能够驱邪避灾。在《本草纲目》中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在重阳插茱萸,就与端午的雄黄酒作用差不多,主要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在重阳节之后是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的回暖,而在重阳节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尚未退尽,衣服非常容易发霉,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解除湿热,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者做成香袋,放在衣服里佩戴,都可以避邪驱虫。

清代之后,重阳节插茱萸民俗流行于我国浙江、安徽、山西、甘肃、陕西、河南、江西等地,九九重阳,与“久久”重音,九在数字中为最大,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同时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佩戴茱萸,寓意吉祥深远,饱含着人们祈求祝福的特殊感情。汉代时期,《西京杂记》中西汉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自那时起,民间就有了重阳节求寿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百姓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茱萸、饮酒宴会,这构成了重阳节庆贺的主要活动。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活动流传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老人和孩子团圆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远望,插戴茱萸,祈祷吉祥如意,回家后准备菊花酒,与家人团聚共饮,不仅健康开怀,更是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相关小知识

重阳节:重阳节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重阳节的时间是在农历的九月初九,所以又被称作重九节。古书经典《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将“九”定为阳数,重阳节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因此名叫重阳。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了过重阳节的习俗,魏晋时期,重阳节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王公贵族到贩夫走卒,都开始过起了重阳节。到了唐朝,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从此以后,不管是宋、元还是明、清,都沿用了这一制度。在这一天里,人们出游赏秋,或登高远眺,或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或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由于这天的活动与农历三月初三的踏青相似,都是全家出游,因此这个节日也成了游子们思家的节日。王维便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