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大暑食仙草:纳凉除热,送暑迎秋(1 / 2)

大暑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道:“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到了大暑,一年中的气温达到了最高点,古书中说道: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水分蒸发特别快,所以对夏季大暑时的雨水形容尤为贴切: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虽说大暑时节天气不惹人喜爱,但还是有其他的美丽景色来弥补的,大暑有三候,分别是: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实行。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生成的,夜晚天气凉爽,点点光亮忽闪忽闪,甚是惹人陶醉。二候就是大暑时期闷热异常,却又透露着潮湿,令人极为难受。而且频繁的雷雨天气,经常令人猝不及防。谚语中说道: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夏季的雷雨来得急,走得急,令人难以捉摸。

由大暑时期的天气的炎热程度可以预测出大暑之后的天气,比如民间谚语: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大暑在南朝诗人徐勉的《晚夏》诗中描述道:“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诗人认为夏天夜里纳凉,自房中走到了花丛中,一杯薄酒,随之映入眼帘的就是水中荷花莲叶,令人特别惬意。但还有其他的诗人在大暑想到的是炎炎夏日中,农夫在地里耕地播种的辛苦,比如宋代诗人戴复古所著的《大热》中写道:“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诗中极言夏季之炎热,从而衬托出下层劳动人民耕作的辛苦,充分表现出诗人对老百姓的无限同情。

大暑时的民间习俗活动主要是关于吃的,因为天气炎热,所以需要吃一些凉性的食物来降温消暑。但有些地方恰恰相反,比如说福建,福建人多吃荔枝、羊肉来度过大暑。湖南东南部还有大暑吃姜的习俗,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在我国典籍《诗经》中记录的有相关大暑的句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大暑时节,蟋蟀在乡村田野中最为居多,于是就据此演化出了民间传统习俗——斗蟋蟀。在古时的城镇和集市,大多设置的都有斗蟋蟀的场地,至今官方已经废除了这项习俗,但在民间依旧存在这项民俗,这类娱乐活动丰富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娱乐生活,为人们在农闲时带来了乐趣。在广东的很多地方,大暑时有着一句民谚这样说道: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又称为仙人草、凉粉草,是药食两用的重要植物资源。因为仙草有着消暑的功效,被当地人们称为“仙草”。为了尽早送走大暑,台州人送大暑船就是人们为了尽早送走大暑,迎接初秋的到来。人们在大暑之前就会事前打造好一艘三米长、十五米宽的大暑船,在船上设置香案、神龛,然后再配上桌椅床被、刀毛枪炮,以供五圣享用。相传五圣分别是史文业、钟仕贵、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五位,均是恶神。人们在大暑时将五圣请上宝船,然后击鼓鸣锣,著红送佛,顶礼膜拜,并且还会请僧人作五圣道场,将宝船送至江外海面。五圣送走之后,人们还会演上十天左右的戏,来庆祝“送暑”。如果送暑船飘得无影无踪,那么人们就皆大欢喜;但是如果遇到了潮水折返回来,人们就会认为是祭品不够诚意,五圣不接受贡品,人们就会诚惶诚恐,再多加祈祷祭拜,祈求五圣早日离去。人们向五圣祈愿目的就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之心,希望可以减灾少病,无灾无害,身体健康,生活美满。人们的种种措施都是为了向神灵祈福,求得内心的安稳。人民总是把决定权交于上天大自然,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自然选择,给后世留下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活动,流传至今,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