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咬春:咬得草根断,则可做百事(1 / 1)

在我国民间,每年的立春这一天,家家户户基本上会买个萝卜吃。因为萝卜味辣,吃萝卜代表着“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清朝有人特意作的《咬春诗》:“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可见前人对“咬春”还是很重视的。

“咬春”源自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又被称为打春。这个风俗据记载,最早源自皇宫。相传每年的立春这一天,宫内外都要隆重庆祝。史书上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在这一天要把皇宫门前的泥塑春牛打碎。众人打焚,故谓之“打春”。据典籍《京都风俗志》记载:宫前东设芒种,西设春牛。在“打春”过后,春牛的碎片会被人们抢回家,把碎片放在粮仓上,寓意着粮食丰足。在他们看来,春牛的碎片是吉祥的象征。后来经过发展,打春的地方发生了变化,从宫门前移到了郊外。这一变化在《帝京景物略》中有详细记载:“东直门外五里,为春场,场内春亭,万历癸巳,府尹谢杰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先导,次田家乐,次勾芒神亭,次春牛台,次县正左、耆老、京师儒。府上下衙役皆骑,丞尹舆。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场入于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毕,百官朝服贺。立春候,府县官吏公服,礼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那时的打春场景更加壮观,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也特别高。

在老北京,讲究时令吃食,在立春这一天要吃春饼,意为“咬春”。在立春的大清早,老北京的胡同里就传出“萝卜赛梨”的吆喝声。在那个时期人们不管家中有多穷,都要给孩子买个萝卜咬春。不仅这样,有条件的还要买些应时令的蔬菜,目的是一为防病,二为迎接新春。在唐代的著作《四时宝镜》中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据说咬春以后,整个春天都会精神抖擞,不会犯困。中国人是很讲究食补的,在立春之后,人的阳气逐渐上升,在这个时候人们就会选择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让身体顺应天时。咬春的食物主要是白萝卜,但最好的是荠菜。把荠菜做成春卷,或者是剁碎和着肉包饺子,简直是人间美味。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正面反映了荠菜广为人们喜爱!

咬春还要吃春饼,又称“荷叶饼”,因形状似荷叶而得名。荷叶饼是用来卷菜的,包括苏盘、酱肘子、酱鸡、酱鸭等。咬上一口,滋得流油。根据明朝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中说道:“立春前一日,顺天府于东直门外迎春,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赴春场跑马,比较优劣。至次日立春,无论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关于咬春起于什么时候,还暂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清时期,咬春这个习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视。但是咬春这个传统习俗到现在逐渐没落了,现在年青一代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记得这个习俗了,一是因为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没有了之前那种时间和精力;二是因为工业化造成的污染导致野荠菜无法食用,甚是可惜。虽然如此,但咬春作为我国传统习俗的一分子,我们还是要给予继承和发扬,不能让咬春流逝。

相关小知识

打春:句芒是神话传说中的春神,掌管和安排一年的农事。传说有一年立春,当人们准备让耕牛去田间翻土准备春耕时,却发现耕牛一直赖在牛棚里不出来。因为耕牛在当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舍不得用强,就去向句芒请示该怎么办。句芒听说后就让人们用泥土捏了一头牛,放在牛棚外面用鞭子抽打这土牛。耕牛被抽打泥牛的鞭子声吓坏了,老老实实地从牛棚里出来去田里边干活了。

为了纪念这件事,后来每年立春这天都要举行“鞭春牛”活动。这个活动是由官府举办的,官府提前准备好土牛,在立春这天带着浩浩荡荡的迎春队伍把土牛送到土牛台,然后用鞭子把土牛打碎。当土牛被打碎后参加仪式的人们会一拥而上,疯狂地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如果谁能够抢得牛头那么就预示着他这一年会获得大丰收。

打春牛后来简化为“打春”,现在北方还有一些地方把“立春”叫“打春”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