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灯笼:红灯高照,喜气浓厚(1 / 1)

中国灯笼,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灯笼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吉祥的氛围,后来灯笼就逐渐发展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灯笼从种类上可以分为: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来看,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不同的灯笼有不同种类和寓意,但都表示满满的喜气,象征吉祥。一般来说,在民间用的吉祥灯上,一面是姓氏或神的名字,另一面是八仙(吕洞宾、何仙姑等)、福禄寿三星等吉祥图案。或者一面是姓氏、神的名字或吉祥话,另一面是吉祥图案。元宵的剪纸灯笼常见的有,剪五谷蜜蜂贴上灯笼,代表“五谷丰登(灯)”;剪喜鹊梅花裱饰灯上,称为“喜鹊登(灯)梅”;剪五个娃娃则寓意“五子登(灯)科”。

关于正月十五挂灯,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野兽,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这时又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在家里张灯结彩、燃放烟火爆竹,这样一来,天帝就会误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大火燃烧的缘故,因此感到很满意。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后来灯笼大多都是红色,因为民间百姓认为,挂红色灯笼希望可以平平安安,生活越过越红火。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古代的庙宇中、房间里,处处都有灯笼。中国古人点灯的习惯是秦汉以后的事,而元宵观灯的习俗则起源于汉朝初年,纸灯笼则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出现。唐朝时期,唐明皇在元宵节上阳宫大陈灯影,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宋代也有记载,《宋书·武帝纪下》:“牀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这表明灯笼是吉祥的象征,红灯高照喜气浓。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永乐年间在午门大立虌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如今北京还保留了“灯市口”的街道名称。

关于灯笼吉祥还有一个小故事,清代雍正年间,河北省有一个老汉,他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的时候,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悬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祥和、喜庆的气氛,因为他做的灯笼绚丽夺目,因此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集上去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见他的灯笼做得好,便把所有灯笼都买下来,挂在府邸里整日观赏。老汉的灯笼做工别致,挂起来显得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这年又到向宫廷进贡的日期,县太爷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这时有人指点他,不如送几对灯笼试试,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他只得忍痛割爱。果然,灯笼送进宫中,皇上一眼看中,顿时龙颜大悦,重赏这位知县,并把他送的灯笼定为贡品,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这大红的灯笼。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有着美好的寓意。灯笼一般都是在元宵节悬挂,灯笼又是圆的象征着一家团圆,希望以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红色是吉祥的颜色,很多吉祥物都是红色,其中红灯笼的寓意是红灯高照喜气浓。

随着时间的推移,挂灯笼这个习俗依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这也是一种习俗的延续。

相关小知识

剪纸:中国的剪纸艺术是一种用剪刀或者刻刀在一张纸上剪刻出某些具有吉祥意义的花纹,将它们用来装点生活或者配合其他一些传统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广袤的中国国土上,剪纸艺术几乎遍布各个地区,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交融,是许多传统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剪纸的技术和造型艺术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文化认同感的体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的承载体之一。时至今日,剪纸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代名词,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剪纸艺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在200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议上,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