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百家衣:祛病免灾,健康平安(1 / 2)

百家衣,又称“百衲衣”,它的名字来源与佛教祈福有关,是一种典型的汉族民俗服饰。在中国古代,父母为了让婴儿健康成长,长命百岁,特地向各家各户求取零碎的布帛拼凑缝制成衣服,或者故意做成补缀的衣服,专门给小孩子穿,或用来包裹襁褓中的婴儿,也可以当作被褥给婴儿铺盖。百家衣寄托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一方面,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百家的福气,少病少灾,长命百岁,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古代的人们认为以为贫贱者易活,小孩子穿碎布制成的贫贱衣服,不容易招惹邪魅,身体更健康壮实。

穿百家衣的习俗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十分流行,南方某些地区也有这种习俗。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一个故事,相传与南北朝时宋朝开国皇帝刘裕有关。刘裕年幼时家境十分贫寒,母子俩靠邻居接济过日子。眼看这年的冬天就要到了,刘裕还没有厚衣服穿,冻得浑身发抖。他的母亲心疼儿子,便挨家挨户乞讨碎布片,给他拼凑缝制了一件衣服,旧布片层层叠叠缝在一起,既厚实又暖和,而且颜色鲜艳,十分好看。人们见了刘裕穿着碎布片缝成的衣服,都觉得他很有福气,称这件衣服为“百家衣”。

后来刘裕当了皇帝,整日穿尽绫罗绸缎,但他仍然不忘小时候的贫穷,于是他颁旨规定,凡是刘氏皇族的后代,生孩子过百日时,都要给婴儿穿百家衣,以示不忘贫贱之苦。后来这个家规流传到了民间,人们都开始模仿,认为穿了百家衣,也就增加了百家的福气,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富贵长寿,还有当皇帝的命。由于有这层吉祥的含义,小孩穿百家衣的风俗也就流传下来,一直到了明朝时期,穿百家衣的风俗发展到顶峰,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孩子出生后都要穿百家衣,寄托了长辈的期望和祝福。

百家衣是婴儿服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当婴儿出生之后,全家人为之欣喜。这时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如果能得到老年人做寿衣的边角布料最好。由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一件小衣服给孩子穿,是非常吉利幸运的,特别是那些姓“刘”和“程”的人家,献出的布块尤为珍贵,因为“刘”“程”的谐音是“留”和“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祝愿之语,对保佑孩子茁壮成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孩子出生后集齐百家布料很不容易,所以长辈们平时就搜集各家的碎布料,尤其是姓氏谐音吉祥的人家,老人们会把一小块布头或旧布片都珍重地收留下来,然后精心缝制起来,把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寄托都放进一块块布料中,做成一件五彩斑斓、色泽鲜艳的衣服。等孩子出生之后,长辈将百家衣穿在小孩子身上,不仅显得朝气活泼,而且还充满了祝福之情。

百家衣还有另外一个富有深意的名字,叫“水田衣”,因为百家衣用一块块布料拼成,花形纹路看起来很像“田”字。同时,“水田衣”的称呼也与农耕、田地有关。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水田对于百姓来说象征着身家性命,丰收富裕,给孩子从小穿水田衣,寓意孩子一生不缺衣食,永远都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