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发糕:吃了发糕,步步高升(1 / 1)

发糕以糯米蒸煮制成,是一种大众化的糕饼类食物。发糕是糕类中较为原始的一种食物,起源于南方的“米文化”。发糕广泛分布在南方地区,其外形松软,色泽洁白如玉,闻起来鲜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糯而不黏。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适量糯米酒,不仅有益于发酵,使发糕松软可口,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尤其适合老年和儿童食用。

发糕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吉祥食品,南方的发糕形状好似圆圆的明月,在过年的时候都要吃发糕,代表万事如意,家人团圆,吉利如愿。尤其是江浙以南的地方音“发糕”谐音“福高”,含有“年年发,步步高”之意,因此发糕也成为馈赠亲友的节日佳品。

据说发糕顶端的裂缝越大,财运也就越旺,因为好运气从发糕顶的裂缝“发”出来了。关于发糕的吉祥喜庆,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与陈友谅的六十万军队展开一场激战。陈友谅的大军训练有素,而且兵力充足,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这场仗打下来,朱元璋的军队损失很大。于是朱元璋带领部下暂时躲避,他们逃到荒僻的野外,扎营休整歇息。但是军中已经没有粮食,将士都饿着肚子,怨声载道。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派遣几名亲兵出外寻找食物,但是荒野之地四处渺无人烟,根本找不到粮食。正在朱元璋一筹莫展时,一名亲兵发现荒野中有一处破庙,从破庙里飘出一股浓郁的饭香,朱元璋和刘伯温急忙赶去破庙一看究竟。原来破庙里住了一个流浪汉,他正把讨来的食物和粮食全都混在一起,团成一个个的圆块,然后放到一口破锅里蒸熟。刘伯温恭谦有礼地上前问候,并且说明来意,掏出许多银两给流浪汉,想买他的食物。

流浪汉见刘伯温是一个仁义之人,就没有收受银两,反倒热情地让他们坐下歇息,一起吃蒸好的食物。朱元璋已经三天没有正常吃饭,眼见流浪汉把破锅盖掀开,锅里是一团黄澄澄的块状物,顶部蒸开很多裂缝,吃起来口味微甜,松柔爽口,鲜美无比。朱元璋和刘伯温一边吃一边赞美佳肴,吃完之后,流浪汉告诉他们,柴房里还有一些这样的食物,是他储存了过冬的粮食。朱元璋喜出望外,用银子购买了这些“粮食”,刘伯温邀请流浪汉到军队里当伙夫,给将士们做这种特殊的美食。靠着这伙夫做的美味,军中将士渡过了难关,后来重整旗鼓,一举消灭了陈友谅的大军。

后来,朱元璋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他认为这种圆月形状的橙黄色美食对他登上龙位有功,就召来当年破庙里的流浪汉当御厨,并问他当初做的美食叫什么名字。流浪汉是个南方人,他一边想名字,一边顺口溜出了一句乡音:“发糕(福高)嘛!”朱元璋听后大喜,于是封“发糕”为宫中御膳。从此以后,民间开始流行吃发糕,而且发糕顶上要蒸出很大的裂缝,才更加吉利。

发糕取一个“发”字,成为吉祥的食品,广泛用于各种节日礼仪中,如寿诞、进宅、婚嫁等,成为吉祥喜庆的专用食品,而且,只要在发糕上面贴红纸剪成的“喜”字,就可以把发糕作为贺礼的吉祥物,称作大红发糕。每到节日年庆时,南方的家家户户都蒸发糕,庆祝全家团团圆圆,发财进宝,高寿高福。

相关小知识

发糕的来历传说: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位新媳妇拌米粉蒸糕,一不小心将灶头上的一碗酒糟弄翻了,全都流进米粉中。新媳妇急得想哭,但是又不敢出声,怕遭到公婆的斥责,她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把沾了酒糟的米粉揉好,然后放进蒸笼里蒸。没想到蒸好之后,出来一笼松软可口的蒸糕,香甜之中还有一股微微的酒香。就这样,新媳妇不但没有遭到公婆的责骂,反而受到了夸奖。于是,这种蒸糕的方法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千家万户,很多民间老百姓都学会了蒸发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