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12章 领导准则 ——“民可使由之”章句甄读(1 / 3)

领导准则

——“民可使由之”章句甄读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篇中的这一章,可以说是争议最大的一章。

但这一章的争议,比起其他一些引起争议的章句来,有个显著的特点,似乎争议集中在近代,据说是从康有为开始的,康有为之前,对这句话的注释大同小异,而从康有为以后,就争得不亦乐乎了。以致白子超先生在《新民晚报》撰文,一上来就说:“这句话是《论语》的难点之一。本人无力彻底解决这个悬案,只能作些简单梳理,与读者朋友商讨。”这与白子超先生其他的《〈论语〉新读》文章都不同,别的文章他总要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或者在几家意见中选择一种,而这篇文章他确实是只作了“梳理”,并没有表示比较倾向哪家意见,足见此章解释之难。

此章的争议还有一个特点,看上去,理解不同,好像是因为标点不同引起的,其实不然。

有人归纳了这句话可能有的六种句读: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以上6种句读,第4、5、6种显然不合先秦时人说话习惯,也没有旁证支持这一说,作为个人读后感,不妨有此一说,但难以在训诂学意义上成立。

而第2、3种,其实按第1种标点也可以读出要读出的意思,在“可”或“使”后面逗开,只是使停顿明显,意思更显豁而已。不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还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因此,梁启超1902年首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但二十年后在其《先秦思想史》一书中又回到通常的句读,说明句读不同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对一些词义的理解不同。我把这句话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只是为了让“使民”是个概念这一点突出出来,并不是说,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就读不出这层意思。古文没有句读,容易产生歧义,但并不是说,后人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需要随意句读。我把“女子与小人”句读为“女、子与小人”是提供了相关文献的佐证的,否则,就难以有学术价值。

对这一章的注释现在好像是一片踏烂了的泥浆,我之所以要来趟这浑水,并不是因为我绕不过去,非得要对此有个说法。我还没有开始写《还吾论语》,在《孔子为何如是说》里,是选择数条,完全可以对此条多闻阙疑。我来发表意见,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看到了旧注解(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郭沫若等为孔子辩护的理解)的症结所在。

先梳理一下旧解: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注释可能是东汉经学家郑玄的注,他说:“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在这样的解释里,“不可”解释为“不可以”,“不应该”。而且把“之”解释为“教”,这在训诂上说是“增字释经”,就是这层意思,在原文中读不出来,是注释者另外加上去的;而不另加这层意思,譬如把“之”解为“王者设教”,就得不出注释者要得出的结论。但在本句郑玄的注释中,即使认可“之”就是“教”,也得不出“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的结论。为什么知道了道理(本末)愚笨的人反而要轻视呢?难道教化就要故弄玄虚,而不能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以理服人?就算有些愚者会这样,孔子怎么会将此作为一般的原则提出呢?这不是和他身体力行的“學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相抵牾的吗?但郑玄的注,符合当时在皇权专制背景下取得“独尊”地位的儒术的语境,所以,对以后这一章的注解起到了先入为主的决定性影响。郑玄在纠正今文学派按皇权专制政治需要神化孔子、阉割孔子方面已有巨大贡献,然而毕竟身处皇权专制的意识形态已成规模的语境中,难免“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不过因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使后人要正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本意,就相当困难了。

但他的注的缺点其实是很明显的,所以,到晋代何晏作《论语集解》,就否定了郑玄的注:“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在这样的解释里,“不可”理解为“不能够”,办不到。

“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出典在《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这样的解释,似乎在《孟子》里也能找到佐证。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尽心》)参照《系辞上》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作为规律性的存在,尽管大众对此并没有意识的自觉,却在实际生活中按道办事。这既说明道不管你是否认识到,却非得要照此办事,不可违抗,也须臾不可离之;又说明大众对道的自觉程度不高,而提高对道的自觉程度,正是士的价值所在。这两层意思,要看说这话的具体对象来确定其侧重。现在抽去了具体语境,就无法确知了。但无论侧重哪一层意思,和何晏的解还是有关联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朱熹的《论语集注》,实际上是采用了何晏的解: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

何晏、朱熹的注解,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这样注解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把“不可使”理解为“不能够使”(这个“使”是“让”的意思,不是“支使”“役使”“派遣”“指挥”的意思),是非常勉强的,也几乎找不到旁证。

但无论是“不可以”、“不应该”使民知,还是“不能够”、“办不到”使民知,在孔子认为民是无知的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再加上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即便没有愚民思想,有轻视民众的思想则是肯定的。所以,我说历史上对这一章的解释大同小异。而何晏、朱熹为孔子所作的辩解又那么勉强,因此,到了“打倒孔家店”的时候,这句话自然成了孔子有愚民思想的有力罪证。

实际上,等不到“五四”,在晚清,西风东渐,要变革专制政体,讲民主,开民智,按照旧注理解的这一章,已经成为前进路上的障碍。但康有为对《论语》的态度不是打倒、批臭,而是“我注六经”,旧瓶装新酒。

他在《论语注》里这样说:

孔子之欲明民,至矣。然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如以神道设教,则民以畏服;若明言鬼神无灵,大破迷信,则民无所忌惮,惟有纵欲作恶而已。故可使民重祭祀,而鬼神之有无生死,不必使人人知之。凡此皆至易明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深忧长叹,欲人人明道。若不使民知,何须忧道不明,而痛叹之乎?愚民之术,乃老子之法,孔学所深恶者。圣人遍开万法,不能执一语以疑之。且《论语》、六经多古文窜乱,今文家无引之,或为刘歆倾孔子伪窜之言,当削附伪古文中。

庞朴先生在他的《“使由使知”解》一文中引了这段文字,然后说:

这段注文的思想相当混乱。一方面,既盛赞孔子“欲人人明道”,认为“愚民之术”乃“孔学所深恶”;另方面,又主张“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相信“民以畏服”,而认为某些事情“不必使人人知之 ”。一方面,肯定这一章是“圣人遍开万法”中的一法,不能怀疑;另方面,又说它“或为刘歆倾孔子伪窜之言”,应当删去。康有为的这一混乱,是他情感与理智矛盾的表现。在情感上,圣人是他的偶像;而理智上,又无法否定“ 不可使知”的消极性,于是便进退失据,前后混乱起来。

其实,康有为是想折中“不可以”与“不能够”两种说法,想说孔子有使民众明道之心,但又考虑到按民众目前的认识水准,有些道理还是不宜一下子告诉民众,以免引起思想混乱。要使民众明道是“理”,不能一下子全部告知是“权”(权宜之计),在康有为看来这是不矛盾的。但在要开民智、讲民主的语境下,他觉得这样解释可能不易被大众所接受,所以,他又留下退路,提出一个怀疑,此句可能是刘歆窜入的伪托之文。这样,对这句话所有的批评、质疑,都可以用伪托一辞应付过去。

康有为我们一直认为其早期是个启蒙思想家,而启蒙思想家是引导舆论的,甚至是制造舆论的。从康有为的这段注文,我们可以看到,启蒙思想家的言论其实是受到舆论的制约,受到民众的制约,受到当时语境的制约。丹纳说,怎样的群众产生怎样的艺术家,看来这句话用到政治家、思想家身上也一样。当时的民众心理,是要推翻皇权专制的政体,对由两千年为皇权专制服务的意识形态捧出来的精神偶像孔子,有自发的将其打倒的要求,打倒了孔圣人,就是对皇权专制的釜底抽薪。所以,太平天国运动早期有激烈的反孔行为,这是历次农民起义所罕见的。虽然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公开反孔是要被砍脑壳的,况且康有为是真心实意地尊孔,但他也感受到这样的社会心理,故而要对孔子的形象做一番改造,以适应开民智、讲民主的时代语境。然而,因为他对孔子的认识是基于注出来“孔子”,所以,难以真正地还孔子的本来面目,只能用指伪的办法,把他觉得可能不合时宜的章句,归入伪托。为了维护孔子思想的纯粹性,为了使孔子继续成为圣之时者,康有为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相关小说

有求必应 经典 / 连载
有求必应
彼得·梅尔
有求必应》的故事是从主人公班尼特在《国际论坛先驱报》上为了生计而刊登的求职广告开始的。 这则广告,引来了尽管很有钱但却想要逃避税收的居里安。 在法国美食以及居里安言语循循的诱导和小小的威胁下,班尼特接受了这份工作。 有钱可花,有佳肴可享,如此轻松的生活口味,为什么不接受?! 就在班尼特入住居里安在摩纳哥的公寓,约来了旧情人素西打算共度良宵时,故事出现了转机。 一只班尼特接收需转交给居里安的重要黑
0万字2019-02-01
水浒全传 经典 / 全本
水浒全传
施耐庵,罗贯中
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93万字2020-08-15
十日谈 经典 / 连载
十日谈
薄伽丘
书中讲述的,是在1384年,某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村中的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多种多样,批判教会,嘲弄教传授的罪恶,谴责禁欲主义,深刻暴露了和斥责了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3万字2019-01-07
ʫƷ 经典 / 全本
ʫƷ
【梁】锺嵘
选用近人古直笺注本为底本,由《诗品》研究专家曹旭先生整理,并附以导读和集评。古直笺之考订辨别或妙解阐发等有诸多精义,刊行后大受好评,其疏漏失误之处则由整理者在导读或按语中加以辨明。出于补正,书末附录整理者之《诗品》校正本,这是八十年来几代研究者校勘成果的总汇,供读者在阅读和征引时加以利用。
1万字2020-07-15
复乐园 经典 / 连载
复乐园
约翰·弥尔顿
该书是英国著名诗人、政治活动家弥尔顿继长篇圣经题材诗《失乐园》之后的又一力作,也可说是《失乐园》的续篇。
5万字2019-03-29
奥林匹斯的春天: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经典 / 连载
奥林匹斯的春天: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瑞士)施皮特莱尔著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
15万字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