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10章 有德才有和善外交 ——“夷狄之有君”章句甄读(1 / 3)

有德才有和善外交

——“夷狄之有君”章句甄读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八佾》篇中的这一章,可以说是《论语》中受到误解最深的章句之一。现在对这一章一般的理解是:孔子说:“边地蛮族有君主,不如中土没有君主。”“夷狄:泛指边地的少数民族。”“诸夏:中原地区。”(金良年:《论语译注》)。

其实,对这句话还有一种解释。五代齐国皇侃的《论语义疏》:“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既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统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按照皇侃的解释,这句话应该译为:“边地的蛮族还有君主,不像中土已经没有君主了。”这样,“不如”就解释为“不像”,而不是“不及”。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认同这样的解释。他说:“程子(程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尹氏(尹焞)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

虽然程树德的《论语集注》,把皇侃的《论语义疏》作为唐朝以前的《论语》古注本中极重要的一种,而朱熹的《论语集注》更是作为以后科举取士的标准答案;但因为他们的解释是说,孔子认为中原的诸侯国还不像边地的蛮族能够尊君主,所以,不是“尊王攘夷”,倒是扬夷抑夏了,故而,即使他们的说法比较讲得通,但以后的注家却还是宁可遵照邢昺的说法:“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举夷狄则戎蛮可知……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昭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

邢昺的注解,可以说是典型的增字释经,“礼义”是他硬拉进来的,“中国礼义之盛”、“无礼义”、“礼义不废”,原文字面上一点也看不出来。但是,邢昺的注解之所以后来成为主流,除了“夷华之辨”的原因外,还有用语习惯的原因。虽然“如”有“似”的义项,但我查了《论语》、《礼记》、《春秋左传》中所有的“不如”,除了个别作“不宜”解的,其他都作“不及”解,而没有作“不似”解的,这是皇侃、程颐、朱熹解的一个严重的弱点。语感直觉难以接受,他们要特别指出,这里的“不如”不是“不及”而是“不似”,需要更有力的理由。

而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提出王道的“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原则,更使孔子这句话成了这条原则的依据。尽管董仲舒提出的这条原则,本来只是说,要团结好关系亲近的邦国,才能吸引关系疏远的邦国前来,与后人理解的把“其(诸侯)国”、“诸夏”与“夷狄”分出等级来区别对待的意思大相径庭,但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力量是巨大的,董仲舒也比朱熹更权威,所以,孔子鄙视异族几乎成了定论,连程颐、朱熹的声音也淹没了,遑论皇侃。后代注家,就是觉得不妥,也不过曲为之辩而已。而异族人士,即使热衷汉文化、尊崇儒教,也因这句话对孔子耿耿于怀。

据宋代笔记,金国军队最初攻占曲阜,冲进孔府里,指着孔子的像骂道:你就是那个说“夷狄之有君”的家伙?还开始发掘孔子的陵墓。金军统帅完颜宗翰听说这件事,问渤海人高庆绪:“孔子是什么人?”高庆绪回答说:“古代的大圣人。” 完颜宗翰说:“大圣人的墓怎么可以发掘?”把发掘孔子陵墓的都杀了。后来的金熙宗更是“立孔子庙於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当时金国的首都)”,“诣文宣王(孔子)庙奠祭,北面再拜”,称孔子“使万世景仰”。但他的继承者海陵王完颜亮虽然读史书,能诗文,却对汉人、后来官至右丞相的蔡松年说:“我读《论语》,读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甚为厌恶。他岂不是以南北的区分来抬高他们贬低我们吗?”

皇侃、程颐、朱熹的解释缺乏说服力的原因,还因为他们对“夷狄”、“诸夏”的定义和其他注家毫无二致。而我发现历来的注家统统都说错了,把孔子的原意完全拧反了,恰恰是从查证他们对“诸夏”、“夷狄”的错解开始的。

先来看“诸夏”。

我见到的各家注解,一律是:“诸夏,中国也。”好像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这个“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是两个概念。但这好像是毋庸置疑的定义,其实,是经不起怀疑的。

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孔子当时,已身处周朝,与夏还隔了一个商朝,孔子怎么会越过商朝,用“诸夏”来指称“中国”呢?按说孔子是商族后裔,即使以前朝指称“中国”,也该胳膊往里弯,称“诸商”才是。或许是当时约定俗成的说法,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其他的典籍、文献中还有没有“诸夏”的提法。

查了一下,“诸夏”见于《管子》的有二处:

《小匡》篇:“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卫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

《小称》篇:“尝试往之中国、诸夏、蛮夷之国,以及禽兽昆虫之地,皆待此而为治乱。”

见于《春秋左传》的有四条五处:

《闵公一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僖公十五年》: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

《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昭公十九年》: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吴犯间上国多矣,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请入视之。

见于《国语》的有六处:

《鲁语下》: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

见于《齐语》的和《管子·小匡》篇有关段落基本相同。

《晋语一》:诸夏从戎,非败而何?

《楚语上》: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

《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吴语》: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三岁于沮、汾以服吴、越。

见于《吕氏春秋》的有二处:

《孝行览第二·义赏》:秦胜於戎,而败乎淆;楚胜於诸夏,而败乎柏举。

见于《慎行论第二·慎行》的《春秋左传·昭公十九年》有关段落基本相同。

见于《荀子》的有二条三处:

《正论》: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以是千官也,令行于诸夏之国,谓之王。以是百官也,令行于境内,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

《正名》: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

另外,《尚书》、《周易》、《诗经》、《礼记》、《墨子》、《孟子》、《庄子》、《战国策》、《韩非子》中都没有找到“诸夏”一词。

综合上述《管子》、《春秋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荀子》五本书十八处“诸夏”用法来看,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一,“诸夏”在先秦是个确定的专指概念,常和“戎狄”、“蛮夷”、“中国”相对而言,不是可以和“天下”随便换称的泛指概念,也不是和“中国”可以随便换称的集合概念。

二,《荀子》中的“诸夏”指古代邦国。中国世袭制族盟社会从夏代开始,所以,“诸夏”可以看作夏朝众邦国的代称。从“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看,更可以知道所谓“诸夏”是相对于“商”、“周”而言的夏朝各诸侯国。

三,在《管子》、《春秋左传》、《国语》中提到的“诸夏”,是指西周立国以后,分布在原来夏朝的疆域里的小封国。在西周以前,是没有分封的概念的。夏朝与商朝,都是一个大的部族,以其的强有力,赢得其他小部族来归顺,组成一个部族联盟,这就叫“聚家为国”。西周的情况较之夏、商有些特殊,武王伐纣的战争打得非常残酷,“血流漂杵”,使中原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周武王就将这一大片土地分封给同姓叔伯兄弟和姻亲,于是开始了封建制。这些分封的国家,就叫诸侯国。周代封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同姓和异姓姻亲的封国君主,主要是侯爵,而且都是一方重镇。公爵国很少,虽然据《汉书·地理志》说:“公侯百里”,但实际上公爵国的地盘不大,好像是荣誉性质;伯爵国也少于侯爵国,地位、实力也要低于侯爵国。这些封国以侯爵国为中坚,因此,那些国家称“诸侯”国。除了分封这些诸侯国以外,还有就是对商朝、夏朝及以前的部族政权,与他们的管辖疆域,用分封形式加以确认。这些小国,就叫“诸夏”国。据《史记》记载,周武王伐纣,在盟津誓师来了“八百诸侯”,这些“诸侯”,有许多是商朝、夏朝及以前的部族首领,严格来说,不能叫“诸侯”,司马迁沿用了“诸侯”这个称呼,毕竟这称呼到司马迁也用了将近一千年了,作为尊称是可以的,但以此去读先秦典籍、文献,可能会产生混乱。

西周立国以后,帮助武王打败商纣王、被分封到以前夏朝疆域里的异姓部族,与原来就居住在那里、又接受了周朝分封的异姓部族,构成了“诸夏”国,主要分布在现今河南省中部地区。此地区,是春秋后期,晋、楚、吴、越争霸,拉拢相攻的中间地带,所以《国语》中是晋国、楚国的大臣多谈到“诸夏”。

上列《管子·小匡》篇中的话说到,齐桓公称霸,建了两条防线:一条自南到北,从鄢陵(今河南鄢陵县北)向北至蔡(今河南尉氏县南蔡庄集),从蔡向北经中牟(今河南中牟),向东北偏北至培夏(《国语》作负夏,春秋卫地,今河南北部濮阳县东南,疑“培”读为“涪”),从培夏向北经五鹿(在今河南北部清丰县与河北大名县之间,春秋属卫地,后属晋),向西北至灵父丘(今称灵丘邑,今山东高唐县南南镇),“以卫戎狄之地”。一条自东向西:从牡丘(牡丘,今山东茌平县),向西南至五鹿,从五鹿向西至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从邺向南至中牟,邺向西北至盖与(在今山西中西部和顺县),“以卫诸夏之地”。这两条防线,以中牟、五鹿要塞为相互呼应点。

“以卫戎狄之地”的南北防线,抵御来自西方戎族和北方狄族,使诸侯国免受其侵犯,故而说:“所以禁暴于诸侯也”;“以卫诸夏之地”的东西防线,抵御来自南方的楚国,使中原诸侯国和诸夏国、诸华国能够团结起来,对抗楚国的武力威胁,故而说:“所以示劝(鼓励)于中国也”。

四,在这一地区,还有一些姬姓的小国,如沈国、息国、陈国、蔡国等,这些小国又称为“诸华”国。

《春秋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

相关小说

有求必应 经典 / 连载
有求必应
彼得·梅尔
有求必应》的故事是从主人公班尼特在《国际论坛先驱报》上为了生计而刊登的求职广告开始的。 这则广告,引来了尽管很有钱但却想要逃避税收的居里安。 在法国美食以及居里安言语循循的诱导和小小的威胁下,班尼特接受了这份工作。 有钱可花,有佳肴可享,如此轻松的生活口味,为什么不接受?! 就在班尼特入住居里安在摩纳哥的公寓,约来了旧情人素西打算共度良宵时,故事出现了转机。 一只班尼特接收需转交给居里安的重要黑
0万字2019-02-01
水浒全传 经典 / 全本
水浒全传
施耐庵,罗贯中
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93万字2020-08-15
十日谈 经典 / 连载
十日谈
薄伽丘
书中讲述的,是在1384年,某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村中的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多种多样,批判教会,嘲弄教传授的罪恶,谴责禁欲主义,深刻暴露了和斥责了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3万字2019-01-07
ʫƷ 经典 / 全本
ʫƷ
【梁】锺嵘
选用近人古直笺注本为底本,由《诗品》研究专家曹旭先生整理,并附以导读和集评。古直笺之考订辨别或妙解阐发等有诸多精义,刊行后大受好评,其疏漏失误之处则由整理者在导读或按语中加以辨明。出于补正,书末附录整理者之《诗品》校正本,这是八十年来几代研究者校勘成果的总汇,供读者在阅读和征引时加以利用。
1万字2020-07-15
复乐园 经典 / 连载
复乐园
约翰·弥尔顿
该书是英国著名诗人、政治活动家弥尔顿继长篇圣经题材诗《失乐园》之后的又一力作,也可说是《失乐园》的续篇。
5万字2019-03-29
奥林匹斯的春天: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经典 / 连载
奥林匹斯的春天: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瑞士)施皮特莱尔著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
15万字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