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9章 交友之道 ——“无友不如己者”章句甄读(1 / 3)

交友之道

——“无友不如己者”章句甄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學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段话《學而》篇中,现在通常译如:“君子不庄重则不威严,所学就不稳固。以忠诚守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金良年《论语译注》)此译似乎很忠实于《论语》原文,但这段译文中可商榷斟酌之处就很多,本文中我着重拈出“无友不如己者”一句来讨论。

照现在译法,这句话于理明显不通。这使我想起看到过的一则小幽默:

妈妈:你不要跟××玩,他是个坏孩子。

儿子:对,妈妈,但××可以跟我玩,我是个好孩子。

按现在的译文,孔子的逻辑认知水平似乎跟小幽默里的“妈妈”一样高,两千年的时间长度,不足以成为替孔子的低智商辩护的理由。尽管北宋钦定的邢昺疏解说:“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其实一样逃不出这个逻辑怪圈。你不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那么,你的忠信不如彼者,依同理也不以你为友,理论上应有忠信彼此平等者,实际上非彼不如己,即己已不如彼。就像鲁迅说的,人若以胖瘦分,那么,具体到某人,非胖即瘦,非瘦即胖,理论上有不胖不瘦的人,实际上难说谁是不胖不瘦的。所以,结果是忠信者“无友”。

对此质疑,苏东坡作了一番解释:“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他认为,世上有些差劲的人,就喜欢和不及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样,他就可以自我陶醉,自满自足,而结果是使自己受到了损害。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提出了忠告。所以,不能反过来说,一定要和胜过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这样理解,是要陷入“好孩子”逻辑怪圈的。

苏东坡的辩解,乍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还是经不起推敲。以“己”为标准来衡量,“友”只能分为“不如己”和“胜己”两类,不能和不及自己的人交朋友,就只能和胜过自己的人去交朋友。按苏东坡的说法,一定要与胜过自己的人去交朋友,会碰一鼻子灰;但只要你想交朋友,“只能”和胜过自己的人去交朋友,与“一定”要和胜过自己的人交朋友,还不是一回事?所以,要把圣人看上去不通的话说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也难以自圆其说。

元代的陈天祥在《四书辩疑》一书中,来对苏东坡的说法进行修正。“《注》(指钦定的何晏注邢昺疏本)文本通,因东坡一说致有难明之义……学者往往以此为疑,故不得不辨。‘如’字不可作‘胜’字说。如,似也。《南北广韵·中原韵略》‘如’又训‘均’。不如己、如己、胜己凡三等。不如己者,下于己者也。如己者,与己相似,均齐者也。胜己者,上于己者也。如己者得同道合,自然相友。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此皆友其如己者也。如己者友之,胜己者己当师之,何可望其为友耶?如己与胜己者既有分别,学者于此可无疑矣。”

陈天祥说得很自信,其实,他还是不能跳出这个“好孩子”逻辑怪圈。他首先说苏东坡把“如”解为“胜”不对,其实,苏东坡何尝把“如”解为“胜”了?苏东坡是把“如”解为“及”,“到”、“够得上”的意思,“不如”就是“够不上”。而“如己”者,够得上自己的人,其实就是超过自己的人,所以,苏东坡就直接说“胜己”了。而陈天祥以为把“如”解为“似”,就可以把人分为“不如己”、“如己”、“胜己”三等,这样就解决这个逻辑难题了。实际上,仅是玩了个偷换概念的把戏,只是他的逻辑思辨能力较差,这把戏连带把自己也蒙了,偷换概念的把戏变成了自欺欺人的把戏。请看,“如己”和“不如己”,虽然“己”已经不是个清晰的标准,但到底还有个标准,“如己”和“胜己”又用什么标准去划分呢?这个标准不能给出,对“胜于己者”应当“师”之,而不能期望去交朋友,又从何谈起呢?

说到“师”,《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话很著名。联系“无友不如己者”来看,孔子的逻辑思辨很清晰,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不是“善者”,就是“不善者”,也即不是“胜己者”,就是“不如己”者,但两者都可以为“师”。所以,在陈天祥看来“师”高于“友”,但在孔子时代,“友”的问题却比“师”重要。一个人,在当时可以“不师”,不拜谁为师,却不可以“不友”。因为“友”,在西周初年是族人概念,“善兄弟为友”,作为伦理标准的“友”,是处理族人关系的准则,“不友”,在《尚书·康诰》篇中,与“不孝”同是“元恶大憝”,是要处以死刑的重罪。所以,“师”是后天建立的关系,是一个人主动的选择,他也可以不选择;而“友”是与生俱来的,是非得接受的,你可以选择与谁为友,却不能选择“不友”,不遵守“友”的伦理规则,破坏“友”的规则。虽然到孔子时代,“兄弟”的概念、“友”的概念已经扩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同志为友”,“友”的准则运用到处理志同道合者的关系上,“友”也成为一种后天的可主动选择的关系,但与“孝”相提并论的“友”,还是“人之本”,引申出的“友”的准则,依然是基本准则。“师”的概念,是孔子力倡,而要到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坚持、维护、尊崇,才发展成为比“友”高贵的概念。但即便如此,亦师亦友,也是很自然的事。像陈天祥说的,“胜己者己当师之,何可望其为友耶?”,“师”之就不能“友”之,“友”之就不能“师”之,是后人(如子思)对“师”“友”关系的理解,决不会是孔子的观念。至于引用孟子的话来支持自己说的“友其如己者的观点”,也是偷换了概念。而且,从逻辑上说,即便同意“友如己者”的前提,也推不出“无友不如己者”的结论,因为“如己者”和“不如己者”也可以皆“友”之。既然不是“友不如己者”,就不能“友如己者”;那么,反过来,也不能从“友如己者”,得出“无友不如己者”。“如己者”和“不如己者”,在“友”的意义上,其实不构成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苏东坡的解释,还是从“友不如己者”的负面作用来立说的,而陈天祥的解释,则是从当“友如己者”的角度来反证的,从逻辑思维能力来说,陈天祥远不如苏东坡。

但陈天祥觉得他已经可以高唱凯歌还了。

清代的黄式三看出了陈天祥的不足,在他的《论语后案》中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陆子静曰:‘人之技能有优劣,德器有大小,不必齐也。至于趋向之大端,则不可以有二。同此则是,异此则非。’陆说是也。依旧注,承‘主忠信’反言之,不如己,谓不忠不信而违于道者也,义亦通。总注游氏说以不如己为不及己,信如是计较优劣,既无问寡问不能之虚衷,复乏善与人同之大度,且既劣视人,人亦劣视己,安得优于己者而友之乎?朱子弥缝游说甚费辞。”

黄式三说的“游氏”,是指游酢,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的弟子,注《论语》、《中庸》等,朱熹的《四书集注》多引用其说。在《论语集注》里,朱熹说:“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黄式三认为朱熹这样说,是在弥补游酢之说的漏洞,但补得很吃力。不如像他那样干脆把“如”解释为“似”,“不如”就是“不似”,来得简捷明了。他进而把“不似”解为“不类乎(似)”,又引申为“道不同”,这样,就避免了“及”与“不及”的比较,避免了自大与狭隘之嫌(有优劣计较,就“既无问寡问不能之虚衷,复乏善与人同之大度”)。这样解释,粗看上去振振有词,仔细一想,毛病不小。

他用“道不同不相为谋”来解释“不如己”,好像很贴切,其实是偷换了概念。“友”与“非友”,“相为谋”与“不相为谋”,是以两种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概念,“友”是从私人关系角度来划分的,“为谋”是从事业角度来划分的,各各没有对应关系。从“友”角度说,彼此可以“相为谋”,也可以“不相为谋”,还可以各为其主。管仲和鲍叔牙是最好的朋友,但开始他们是各为其主,在各为其主时当然是“不相为谋”,而且还要“相攻”,但不能说那时他们就不是知己好友。从“为谋”角度说,“相为谋”的可以是朋友,也可以不是朋友,只是利益关系使大家凑在一起“相为谋”。

更要紧的是,他把“无友不如己者”解释为“不要和道不同者交朋友”,其实是严重歪曲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降到了一个狭隘、偏激分子的档次上。

“道不同不相为谋”所指的“道”,还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或行动目标,而不是指的宇宙的本原本体。如果指的宇宙的本原本体,就无所谓“道不同”。尽管孔子有他信奉的道,有其坚定的理想目标,但他并不一概排斥其他的理想目标,只是他不为之出谋划策而已,也不要求理想目标不同的人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出谋划策。唐浩明的长篇《杨度》中写到,主张革命共和的孙中山与主张君主立宪的杨度曾约定,各人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谁成功了,另一个就放弃自己的主张去帮助成功者。这就是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注脚。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和要求不要和“道不同”者为“友”,完全是两回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如果孔子要求君子不要和“道不同”者为“友”,就不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了。

其次,交友,既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寻找志同道合者的相互交流、相互呼应、相互声援;也是传播自己理想的手段,更是帮助别人的手段。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立人”、“达人”,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与人为友。这里的“立”、“达”是使动词,“立人”就是“使人立”,而不是“要人立”;“达人”是“使人达”,而不是“要人达”。自己想要确立的、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大有利的,因此,要使有愿望确立、达到此目标的他人也能做到。这就是佛教说的“布施摄”,用布施的方式来度人。而交友,就是“爱语摄”、“利行摄”与“同事摄”,用他人愿意接受的方式、对他人有利的行动、做相同的事情来度人。所以,君子应该“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协助他人去干自己不认可的事情、追求自己不认可的目标,但不可以不和“道不同”者为友的,排斥“道不同”者。

程树德先生《论语集释》里该句的《考证》,引《吕氏春秋》中的话:“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倒似乎是把“不如”解为“不及”的有力佐证。但把上下文研究一下,发现还是不能比附。这段话出自《先识览第四·观世》章,把相关上下文引在这里:

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国犹少。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人,继踵也。士与圣人之所自来,若此其难也,而治必待之,治奚由至?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乱世之所以长也。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得士则无此之患。此周之所封四百馀,服国八百馀,今无存者矣。虽存,皆尝亡矣。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於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於己。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於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相关小说

有求必应 经典 / 连载
有求必应
彼得·梅尔
有求必应》的故事是从主人公班尼特在《国际论坛先驱报》上为了生计而刊登的求职广告开始的。 这则广告,引来了尽管很有钱但却想要逃避税收的居里安。 在法国美食以及居里安言语循循的诱导和小小的威胁下,班尼特接受了这份工作。 有钱可花,有佳肴可享,如此轻松的生活口味,为什么不接受?! 就在班尼特入住居里安在摩纳哥的公寓,约来了旧情人素西打算共度良宵时,故事出现了转机。 一只班尼特接收需转交给居里安的重要黑
0万字2019-02-01
水浒全传 经典 / 全本
水浒全传
施耐庵,罗贯中
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
93万字2020-08-15
十日谈 经典 / 连载
十日谈
薄伽丘
书中讲述的,是在1384年,某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村中的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多种多样,批判教会,嘲弄教传授的罪恶,谴责禁欲主义,深刻暴露了和斥责了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3万字2019-01-07
ʫƷ 经典 / 全本
ʫƷ
【梁】锺嵘
选用近人古直笺注本为底本,由《诗品》研究专家曹旭先生整理,并附以导读和集评。古直笺之考订辨别或妙解阐发等有诸多精义,刊行后大受好评,其疏漏失误之处则由整理者在导读或按语中加以辨明。出于补正,书末附录整理者之《诗品》校正本,这是八十年来几代研究者校勘成果的总汇,供读者在阅读和征引时加以利用。
1万字2020-07-15
复乐园 经典 / 连载
复乐园
约翰·弥尔顿
该书是英国著名诗人、政治活动家弥尔顿继长篇圣经题材诗《失乐园》之后的又一力作,也可说是《失乐园》的续篇。
5万字2019-03-29
奥林匹斯的春天: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经典 / 连载
奥林匹斯的春天: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瑞士)施皮特莱尔著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
15万字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