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28. 沈驎士织帘先生(1 / 1)

南北朝时,齐朝有个学者沈驎士,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里靠种地为生,也打草帘子上市集去卖。家里生活困难,年纪很小的沈驎士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儿。春季种地时,父亲扶犁,他就开始自己织草帘子了。

沈驎士聪明好学,非常羡慕那些有机会到学馆上学的孩子。有不认识的字就向邻居家上学的孩子请教,他恳求父母用卖草帘子赚的钱买了些书,日夜诵读。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经常一边编织草帘子一边看书,口里还不停地诵读着。到田间干活,他也把书带着,有空就读上几段。由于他勤奋学习,20岁左右的时候就精通《诗经》、《论语》、《尚书》及《左传》、《史记》等书,对诸子百家的著作也广泛涉猎,成了一名了不起的学者。

元嘉年间,齐文帝让尚书仆射何尚之整理古籍,编撰五经,颁诏访求各地有才学的人进京参与编纂。消息传到吴兴武康县,知县就把沈驎士推荐上去。在编撰五经的过程中,沈驎士出力最多,书成之后齐文帝非常满意,何尚之也对沈驎士赞叹不已。何尚之感慨地对朝中大臣说:“想不到山野之中也有出类拔萃的学者啊!”

朝廷想就此把他留下来在朝中任职,沈驎士以病为由拒绝了。五经编撰完之后,他又回到吴兴武康老家。这时他的名望很高,各地有名学者都来与他交游。回家之后他招收弟子,开始讲学,慕名而来的人成百上千,有的干脆把家搬来,有的还在他家旁边盖起了房子,像这样的学生就有上百人。沈驎士是湖州最早的老师。

沈驎士从少年时代至去世前夕始终笃学不倦。就在他临去世的前几年,家里遭受火灾,他一生辛苦积攒的四五千卷书籍被焚毁了,其中有不少还是他亲手抄写的书籍。望着那一堆化为灰烬的书籍,真是心如刀绞。可是沈驎士并不灰心,他准备好纸和笔,重新开始抄书,白天抽空抄,晚上点着灯抄,这时他已经是80岁的人了。临终前,他终于又抄写了两三千卷书籍,并著《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老子要略》等数十卷,又有文集六卷,《隋书经籍志》并传于世。

简评:

沈驎士学问渊博,为人宽厚。苏东坡对沈驎士也很赞赏,认为“处世当如驎士”。虽然沈驎士出身贫寒,但有心向学终有成效,进取之道无关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