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29. 韩愈业精于勤(1 / 1)

韩愈(768—824),字退之,是我国唐宋八大文学家之首,古文运动的领袖。

韩愈于公元768年出生在河南孟县一个有学问的家庭里。他才3岁,父亲就死了,由兄长收养。兄嫂经常给韩愈讲故事,希望弟弟将来能够成才,重振家业。讲得最多的是古人业绩及他们的故事,以激发韩愈的进取心。如周文王坐牢写了《易经》,左丘明双目失明写了《左传》,屈原被放逐写了《离骚》,孙膑被削去膝盖骨写了《兵法》,司马迁受了宫刑写了《史记》等。兄嫂对幼弟说:“人生是短暂的,历史却是永存的。你应该把这短暂的一生用在学习上,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有所作为呀!”古人逆境成才的故事和兄嫂的期望,使韩愈很受启发。他每天早晨公鸡一叫就起床,先到院中练“八段锦”,活动一下身体,然后回到屋里读书。韩愈读书非常用功。吃饭没菜,他就拿看书来下饭。在读书中,每当遇到困难,总是反复默读琢磨,或者向有学问的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从不浅尝辄止。在学习过程中,他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不是东学一本,西看一段。这样他完整地读了大量的诗书和史书。

随着时间的流逝,韩愈已经是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了。他决定走出家庭,由洛阳到长安学习。一路上,大自然的景致美不胜收: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奔腾东去的黄河,一望无际的平原与碧绿无涯的禾苗,使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一幕幕地映入韩愈的眼帘,为他以后的诗文创作打下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到了洛阳,他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起早贪黑读书,有时读到后半夜才睡觉。严冬腊月,他也舍不得生炭火。砚台里的墨结成了冰,他就用嘴呵呵,等融化后再写;手冻僵了,搓搓手继续写;读书读得口干舌燥,喝口温茶继续苦读揣摩。韩愈勤奋地做读书笔记,他读不同性质的书有不同的笔记法,坚持写出纲要。

19岁那年,他告别洛阳,来到长安。当时长安文坛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叫梁肃。梁肃是主张用先秦、两汉的散文(习惯上称古文)形式写作的一个大作家。韩愈得知后,欣喜若狂,决定登门求教。原来,韩愈看来,古文形式自由,语言活泼,有利于表达思想内容。他自然不放过求学的机会。可是,他头几次去拜访梁肃时,却未被接见。韩愈毫不灰心,仍然多次去拜访。后来,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梁肃,梁肃接待了他。在梁肃的指点下,韩愈的古文的水平提高更快了。

以后,韩愈更加积极地倡导古文运动。无论是给皇帝的上书,给亲友的书信,还是政论文、传记、小品文、杂感等,都是按着先秦、两汉的散文要求,精心撰写。韩愈的文章,艺术性很高,雄奇奔放,感情充沛,曲折变化,流畅明快,在文坛上影响极大。在他的倡导下,散文蔚然成风,深入人心,韩愈的名字也因此在文坛上永垂不朽。

简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出自韩愈《进学解》,学习没有捷径,天道自是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