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3.让孩子学会爱与感恩(1 / 2)

孩子的心灵,是一张无暇、纯洁的白纸,正准备人生起步的描摹,而他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也许就成为这张白纸上的第一笔。家庭教育这种“先入”式的影响,与幼儿园教育相比,往往具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在今天很多孩子被优越的环境宠坏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的是家长的关爱,而孩子们却不懂得关心别人,如何让孩子们学会关爱他人,是我们每个家长关心的问题。

1.重视每一个让孩子关心长辈的日子。

许多家长都会很风光地为年幼的孩子庆贺生日,而把自己的生日,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日抛在了脑后,事实上,这种做法容易催发孩子唯我独尊心态的萌芽。我们平日应重视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日,在大人生日那天,要告诉孩子今天是谁的生日,让孩子对着长辈唱唱生日歌,说一些祝福的话,在家人共同进餐的时候鼓励孩子为过生日的人送上好吃的,使孩子意识到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互相关爱着的,明白过生日不是自己的专利和特权,从而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走出自我中心的小天地。

“父亲节”、“母亲节”、“妇女节”、“重阳节”等节日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在这些日子里,家长应告诉她是什么日子,是家中谁的特殊节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节日,使孩子能铭记家人的养育之恩,报答长辈的辛勤劳作。比如,在“妇女节”来临之际,给孩子介绍家中有关人员的职业,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到母亲、姑姑等的工作环境去看一看,使其深切地认识和体会妈妈等工作的勤奋与辛苦,学会关爱妈妈;还可以让她在奶奶做饭时在一边帮忙,知道奶奶每天做饭也很辛苦。在“重阳节”到来之时,让孩子关爱家中老人,用生活实例教育幼儿使孩子知道人年纪越大,体力就会越弱,身体就会越差,并进一步引导孩子要尊老敬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照顾和帮助。

2.让孩子学会关心周围的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健康的心理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生,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还应让孩子融入社会,让孩子成为社会的人。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会为孩子树立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对待朋友的榜样。平时,带孩子互相串串门,邻居家的孩子来做客,家长应让孩子学做“好客的小主人”,学会友好地招待客人,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一起玩,好吃的拿出来一起吃;自己上别人家串门,要求孩子做“文明的小客人”,知道爱惜他人的玩具,接受他人的食品时要有礼貌。如果亲戚家有人病了,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去探病,探病时,家长主动地照顾病人的行为会感染孩子,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生病了人会很痛苦,需要陪伴和照顾。

孩子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少儿频道,电视里给妈妈洗脚的小男孩、做好事的大哥哥大姐姐、让座的叔叔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在看这些公德广告时,家长应给孩子细细地解释,让孩子懂得关心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爱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孩子的发展需要爱的抚育,让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去关爱孩子,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我们无私的真爱,让我们的爱唤起孩子心灵的爱,这才是教育之成功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所有的各个方面的特征与和谐,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是教孩子学“做人”。有了“爱”这个基础,家长只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深入细致、持之以恒,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感恩是一种美德。要学会感恩第一步要学会满足。孩子不要有太强烈的物欲,时时把物质享受摆在首位。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最珍贵的?然后进一步让孩子懂得珍惜。善于感恩的孩子心境坦荡,心胸开阔,原本平淡的生活会在他们心里焕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