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5.勇于面对挫折(1 / 2)

在对孩子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办?”令人惊奇的是,许多孩子的答案都很雷同,“找警察叔叔”、“找爸爸、妈妈或老师”……几乎没人说到会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当然,孩子尚小,能想到请人帮忙未尝不可,但如果父母们不加以正确引导,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依赖心理,甚至不敢独自面对困难与挫折。目前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能正是过分“甜蜜”的幼儿教育所结下的“涩果”吧。

每个人都知道,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挫折感。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会退缩不前,有的人却能轻松面对、积极克服。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以及在这一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心理准备。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渐增加,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凡事包办代替的现象也日益增多,有部分教师也怕幼儿出问题,总习惯于把最美的东西送给他们,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样长期以来,致使孩子不敢正视挫折。如害怕独处,难以适应新事物、新问题等,对困难采取“回避”政策,形成无助、怯懦的性格。面对天真的孩子,作为父母有责任思考:孩子今后要面临的困难还很多,父母怎样引导,才能让孩子独自在社会上闯荡时,能坚强地面对挫折呢?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一、首先要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发展孩子良好的人格素质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同样的挫折情境,个性特征有缺陷的人更容易感受挫折。如性格孤僻、沉郁压抑、过于内向、自卑或急躁冲动、感情脆弱等,就是如此。因此在幼儿期就要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其良好的人格素质。

孩子人格素质是在其交往、生活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以游戏为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平等的交往,家庭的和睦民主的氛围,家长的关怀鼓励等,均有利于幼儿开朗性格的形成。但是现代生活中的许多环境和人为因素,如:高层住宅,缺少伙伴关系,父母忙于工作,交往限制,电视、游戏机等,都剥夺、扭曲着儿童天真、快乐的天性,助长儿童孤僻、冷漠、抑郁、自卑、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怯懦等人格的形成。家长和教师应正视这些不利的环境和人为因素,创设愉快教育环境。进行正面积极引导,鼓励同伴交往和家庭和谐沟通等,培养幼儿乐观、乐群、自尊、自信的开朗性格。

二、让孩子经受挫折和失败

作为家长要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例如,要玩具(购买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错事,都不许说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只听得进赞扬的话,而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在学校一受到老师、同伴的批评,就逃课、逃学,与同伴发生冲突;在家父母稍说不是,就哭闹或赌气拒绝进食,要家长好话说尽才善罢甘休。作为家长,可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自己不知道,但别人很容易发现,只有当别人批评时,自己才知道错在哪里,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并非讨厌自己,而是帮助、爱护自己,让孩子懂得有了缺点并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就更受人喜爱。必要的批评能使孩子在悔悟之中锻炼承受力,同时又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看到父母对孩子的事情是事事包办代替,舍不得让孩子遇到一点困难。父母应该明确孩子在接触外界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时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是父母也应知道帮助并不是代替,不然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容易产生畏难、依赖的情绪,遇到困难只会寻求成人的帮助。因此,要对孩子实行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孩子的依赖性。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面对现实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快乐、失望,还是痛苦,都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变迁。就像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一样,要教会他们跌倒后再爬起来的本领,而不是因为心疼孩子就从此不再让孩子走路,那样他就永远学不会走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那不要紧,父母要告诉他们,人在小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常犯错误,他们也会遭遇失败、挫折,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新事物,树立敢于面对和承受挫折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