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六章(1 / 2)

第十六章

附录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海明威海明威附录经典故事

永不认输的拳击手

海明威14岁时就长得明显比他的朋友们都高大。他的肩膀宽阔,脖子短粗。

有一天,他看到《芝加哥论坛报》上的拳击训练班招生广告,便请求父亲允许他去报名。

虽然母亲反对,但在父亲的支持下,海明威还是去报了名。可是,在第一堂拳击课时,他就被对手、一个中量级拳击手中的佼佼者打得眼肿鼻破,血流满面倒在地上。但是,欧内斯特却毫不气馁。

第二天,他在脸上缚上纱布,依旧来到拳击场上再与对手比个高低。因为他认为,一个人难免跌倒在地上,这没什么可怕,跌倒了再爬起来。

海明威曾说:“拳击教会我绝不能躺下不动,要随时准备再次冲锋,要像公牛那样又快又狠地冲。因为‘拳击是为了取胜’。”

一切为了胜利,不是胜利就是毁灭,强者必胜。这是少年时代的海明威对人生的认识。

一天使用7支铅笔写作

海明威每天早晨6时30分,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时30分,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

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海明威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

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

此外,海明威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

海明威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

难怪海明威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改到出版前最后一分钟

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读到哪里就改到哪里。

全书写完后又从头至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

海明威认为这样3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

《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

海明威带着他的样稿前往纽约,由于车上的空气调节器出了问题,海明威顶着高温继续校订。

清样出来后,海明威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

海明威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年谱

1899年,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橡树园。

1909年,父亲埃德送给海明威一支一人高的猎枪。

1913年,进入橡树园高级中学学习。

1917年,海明威在堪萨斯城做报馆记者。

1918年,海明威参加红十字救护队。他在意大利受重伤,住医院治疗数月,伤愈后,以中尉军衔随同意大利陆军作战。因作战英勇而荣获美国和意大利授予的勋章。

1919年,海明威返回美国,决定当作家。

1920年,担任《多伦多明星日报》记者。

1921年,为《芝加哥论坛报》特写编辑。与哈德莉结婚。

1922年,任《多伦多明星日报》驻欧记者,开始与格特鲁德·斯泰因等名流交往。

1923年,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同年,长子出世。

1924年,《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与哈德莉离婚。

1926年,《春天的激流》和《太阳照样升起》先后出版。

1927年,与波林·法伊芙结婚。

1928年,次子出世。父亲埃德·海明威自杀。

1929年,《永别了,武器》出版,成为最伟大的战争小说之一。第三个孩子出世。

1930年,至1932年,定居基韦斯特,创作《午后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