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五章(1 / 3)

第五章

身中二百三十七块弹片

海明威是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一次的意外负伤也是他传奇故事中的一个。

海明威将那名伤兵送回营地的时候,已经人事不省,人们用担架把他抬到两英里以外的野战医院里,军医们对他进行了一番急救。

看到满身都是枪眼的海明威,军医们当即直摇脑袋。海明威能够活下来的希望微乎其微,就是活过来,也必定是个废人。

海明威经历了一番生与死的考验。军医们在简单的设备下对海明威进行了第一次手术,从他的身体中取出了28块弹片,然后又把他转到米兰的美国红十字会医院继续治疗。

医生们为海明威做了比较全面的处理,注射了几针吗啡和抗破伤风剂。使意大利医生惊奇的是,海明威的伤都位于臀部以下,穿孔达200处以上,有10处是重伤。这一次,医生给他取出26块弹片。

之后,医院又对海明威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前前后后一共动了13次手术,先后取出227块弹片。另外还有十来片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任其留在体内,一直到死。

医生们首先庆幸的是,他总算活过来了。他的身体像个筛子,布满了枪眼,能够活过来,这简直是奇迹。

许多医生都认为,他不能再走路了。有几位主张锯掉他的右腿。海明威气得咬牙切齿,坚决反对。

“不!我宁愿死也不锯腿!死我不在乎,但我不能一辈子拄着拐杖走路!”

为了保住右腿,海明威用铅笔刀剔腿上的小弹片,甚至出院后还干这样的蠢事。让医生们感到吃惊的是,这个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小伙子居然像艾森豪威尔将军那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健康,并且在不久之后就扔掉拐杖用两腿走路,尽管一跛一跛地摇晃不定。所不同的是被打碎的膝盖骨换成了白金做的。

海明威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这都要感谢一个美丽的姑娘阿格尼丝。

那时阿格尼丝26岁,比海明威大7岁。她颀长秀丽,栗发蓝眼,风姿绰约。她比海明威早一星期来到这所新开办的医院,海明威是在意大利受伤的第一个美国人,也是这所医院第一批病人之一。

阿格尼丝既迷人,又富有同情心。她动作敏捷,颇具幽默感,到处洋溢着她的活力、热情。

阿格尼丝听说了海明威这个巨人般的英雄,她看见了他浑身大大小小的伤口,她听到了医生们的议论。阿格尼丝不相信他会死,她不要他死。这样的英雄不会也不该过早死去。她一有空就来到他的病床前,为他祈祷,为他擦洗,换去肮脏的绷带。

在大多数情况下,海明威都神志不清,记忆混乱,但是他感觉到了一种新的美,感觉到他的四肢生机盎然。

他伸出一只手,把阿格尼丝的手指放到嘴边,突然眼前一黑,昏迷过去。生命与死亡继续作战,最后,生命终于胜利了。

海明威亲昵地叫她“阿格”,她是对他的伤痛最有效的一剂药。

在阿格尼丝的精心照料下,海明威日渐康复。他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然后用双拐,最后只拄手杖了。

阿格尼丝是一个美丽、乐观的美国女人,而海明威在那时则是她看到的最英俊、坚强、魁梧的男人之一。所以他们相爱了,爱得很深。

海明威和阿格尼丝一起参观了大教堂、拉斯卡拉歌剧院和科瓦咖啡厅等处,漫游了加莱里阿,一同乘坐敞篷车去看赛马。

他们的感情日深。

海明威原打算在意大利旅居一年,但是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打算。在回国之前,他和阿格尼丝约好,只待他身体康复就结婚,婚后随他定居美国。可惜天不从人愿,海明威离开之后不久,阿格尼丝就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意大利上尉。

这次的情变给海明威刺激很大,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求婚竟然会遭到拒绝,更没有想到阿格尼丝会移情别恋。感情上的痛苦甚至超过了他负伤时肉体上所受的痛苦,这种痛彻心扉的打击让海明威深受其害。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海明威遭遇的负伤和情变对他而言并非都是坏事。就像每一部偶像剧的男主角一样,在被女友打击之后必定会有一番痛定思痛的经历,他们必定都会奋发图强取得成功。海明威也不例外。可以这样说,由于阿格尼丝的拒婚,促使他努力奋斗,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与阿格尼丝的感情纠葛也为海明威创作《永别了,武器》提供了灵感。在这部世界名著中,阿格尼丝是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利的原型。不过小说中所描写的并不与实际生活一样,柔顺的凯瑟琳成为男主人公的情人,而且受到惩罚,难产而死。在小说中,海明威报复了情变的前女友,这让他更喜欢上了这种没有暴力的发泄。这样的发泄可以让他失恋的痛苦稍微缓解了一些。

海明威还在康复期间,意大利政府就向他颁发了战功十字勋章和勇敢勋章,这是意大利表彰作战英勇的最高奖赏。

康复了的海明威已经符合退伍的条件,他满可以回国了。但他偏不回去,他还要找仗打。

海明威瘸着腿参加了意大利的一个步兵部队,随之重新投入战斗。这次,他不只是分送巧克力和口香糖了,他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他在田野里打仗,在阿尔卑斯山打仗,在意大利北部的森林里打仗。

“当步兵有个好处,”海明威在《过河入林》中写道:“那就是你永远不会有什么梦想,只会从坏处着想。”

许多年后,海明威已观察过多次别的战争,他总结出参战者的想法:“当你作为小兵参加战争时,总会抱有不会牺牲的伟大幻想。别人阵亡了,你没有。后来,当你第一次受重伤时,你就丢掉了这种幻想,你知道这也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凯旋归来的英雄

1919年1月4日,欧洲战场已经结束了尾声,海明威这个参战的士兵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光荣地作为一名退役兵人返回了祖国。

携带着停战之后意大利政府授予他的一枚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海明威从意大利的热那亚乘船归国。

海明威一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从中学时代直至戏剧性的去世,他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海明威是第一个在意大利负伤的美国人,也是第一个回国的。他如此勇敢,身上还残留着许多碎弹片。他仪表堂堂,善于辞令,又享有爱国盛名。他经受如此重伤,却能神奇地迅速康复。

在美国人心目中,海明威确实是一个理想的英雄。所以海明威在纽约港走下船时虽然疲惫无力,但情绪一直很激奋。

像其他军人一样,海明威也留了一簇法国式小胡子,这同他那英俊而棱角分明的脸庞不太相称。

功成名就,现在的海明威愿意承认,当时为了参加红十字救护队,他谎报了年龄。

海明威在战场上表现得的确不错。那就是勇敢吗?他不承认,他说那只是一种冲动。

在战争中发够了横财的垄断资产阶级大吹大擂掀起了一股欢迎“英雄凯旋”的热潮。

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一向是热爱英雄的,它喜爱游行队伍、军乐队、行军、五彩纸屑和拉拉队。纽约人热爱凯旋的军人,盛赞这位做过记者和报人的年轻的海明威。

对于海明威,著名的《纽约太阳报》专门刊登了长篇文章报道他的英雄业绩,夸他身上的伤疤比其他任何一个穿军装或不穿军装的人都要多,夸他根本不怕中欧洲列强的炮弹。

热情的纽约人用上了世界上最美丽最动听的语言来盛赞这位做过见习记者和救护车司机的英雄。可是海明威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一份工作。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永垂不朽的英雄厄恩尼·派尔的先驱,海明威宣称:“只要纽约任何一家报馆需要一个不怕干活和不怕受伤的人,我就合格。”

可是,纽约没有接纳他。3枚军功章虽然光辉耀眼,却无法为他找到工作。他只好回到橡树园。

海明威最不喜欢的就是又要回家这件事,因为橡树园那个地方尽是一些讲礼貌重规矩的人,还有他们那些文质彬彬和颇有修养的空谈。

海明威势必要去看望一些和他年龄相仿的清清白白、只会傻笑的姑娘,势必会应邀参加乡村俱乐部的舞会,让他听他母亲那伙朋友中间高雅的女士们的奉承。他一想到这些就不寒而栗。

战壕里的气味、士兵们的粗俗言谈、巴黎的公开卖淫,同这里形成生动的对比。橡树园似乎是一个死气沉沉和枯燥乏味的地方,表面上娇嫩欲滴,实际上十分无聊。

然而,家乡橡树园中让他忍受不了的,还有自己的母亲。

“现在我的母亲是不会理解我的,比从前更不能理解我。她一定又要我去当医生、律师或者别的什么的。她一直认为作家的生涯没有致富的希望。到时候她免不了又要争辩、哭啼和斗争,但是我一定要过我自己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必须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