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人事竟如何(1 / 1)

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

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

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

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

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

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

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

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

《水调歌头·拍碎双玉斗》梁启超

戚继光将军直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没想到仅三百多年后,强邻又对中国进行了侵略活动,只是,此时的时局已经大大不利于中国。三百多年过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显著提升,同时也加大了对周边国家的侵略步伐。终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只不过,这次却以中国战败、北洋海军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告终。战后,作为战败国的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国人无不悲痛。听到战败消息的梁启超,当即写下这首《水调歌头》。

当初在鸿门宴上,亚父范增按照事先的约定反复“举所佩玉玦以示”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放走刘邦。刘邦顺利逃脱后,令张良献玉斗一双于项羽和范增。得知刘邦已经逃走,亚父把玉斗扔到地上,拔剑击破后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足见其愤恨!诗人首句“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中的“双玉斗”即借用沛公所赠之玉斗,表达自己和范增有着同样的愤恨。而这里的“慷慨”明显是愤恨、感慨的意思。能击碎一双玉斗,可知其愤恨有多深。“拍碎双玉斗”并不能释放作者的所有悲痛,以至于他“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甲午战败之耻辱,任何一个国人都会莫名羞愤,更何况饱读圣贤之书的爱国志士?

“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中的“三百年”指的是清廷统治已经快300年了。“满目山河依旧”有“国破山河在”同样的感慨。“人事竟如何?”是一句疑问,指出300年快过去了,清王朝的朝政人事是怎样的呢?在下一句他自己做了回答。

“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清政府的政权已经是“四面楚歌”,各个列强国家都把侵略的目光转到了落后的中国,边疆的战事一桩接连一桩。可是,达官贵人还是“朱门酒肉臭”的派头,只觉得“暖风熏得游人醉”,对此完全没有觉察。

在上面山河受摧残的描述下,下片作者开始言志。“千金剑”、“万言策”一文一武,指的是报国之手段。本来昂扬不已的语调,却出现“两蹉跎”,被表达自己的志向得不到施展的悲调所抑制。心中郁结的悲凉无处发泄,只有付与“杜康”,用酒来解愁。

但无奈的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喝醉了只能对着墙壁喃喃自语,而醒了之后,想起之前种种国恨羞耻则眼泪“滂沱”。

此时二十多岁的作者正是年轻大有可为之时,他自言:“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我不怕年华逝去,人渐老去,只是怕这似水流年飞逝,而少年时代立下的雄心壮志大半被这时间慢慢消磨。

最后,作者苦于时事窘困,无可施才,含泪以“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结尾,道出宁愿自己生病,也要唤醒大众的觉醒,换来国家的富强。如果真如此,那么他甘愿“稽首礼维摩”。自然,作者的这种希冀是无法达成的,他自己也不能替别人生病,只是,这唤醒众人是真,这满腔血泪是真,这拍碎双玉斗是真,这战败之耻辱更是真真切切。

梁卓如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年何尝不是?生活在如此多灾多难的时代,如不能扛起救亡图存的旗帜,谈何强我中华?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驱使,才有了后来的“公车上书”,才有了后来的“百日维新”和无数后人的觉醒。从这一角度看,梁启超的贡献不可谓不小。

当年苏子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被贬后渴求团圆之意;稼轩作《水调歌头·送杨民瞻》抒发有心报国,壮志难酬之心;而任公之《水调歌头·拍碎双玉斗》则是写少年之情怀。历史在流转,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可渴求团圆安定,国家富强的主题永远不会变。一代又一代的人读不同的《水调歌头》,共鸣的情感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