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Part 20 儿童依靠自己形成了性格(1 / 3)

儿童通过一些使成年人吃惊的方式对自己的性格和特性进行塑造,这一点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进行过讨论。儿童拥有的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教授的,他们做这些更不是受到我们强制性的要求。在3~6岁这个阶段,儿童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一系列缓慢的活动获得了所有这些。

儿童的性格形成并不是成年人教授的功劳,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儿童才是成年人应该做的事。为了让儿童能够有效地完成性格形成的过程,我们不要打扰或阻碍他们。

另外,我们要想直接影响儿童的思想,就只能通过此阶段的后期对他们说理和劝告的方式来进行。如果想我们的说教能产生效果,就要等到儿童长到6岁时才能开始,原因就是儿童只有成长到6~12岁时,才开始具有良知感和分辨好坏的能力。当儿童进入12~18岁这个阶段后,我们对他们施加的影响就更多了。因为儿童长到这个年龄时,他们已经拥有了诸如爱国、社会感以及宗教信仰等理想和观念。所以,我们这时就可以用与成年人相同的方式跟他们说理了。不过让我们感到有些惋惜的是,这些都必须等儿童长到6岁之后才能进行,到时他们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然而然地塑造性格了。我们在此后的观察中就会发现,虽说我们自身也存在缺点,不过,我们的思想这时已经难以被儿童们接受了,再想影响儿童,就不能用直接的方法而改用间接的方式才能影响他们。

这些儿童的老师们不仅可以教授科学,还能教授文学等科目,不过他们却时常因为孩子们不学习而发出抱怨。当然,这并非表示这些儿童是由于智商低才不能学习的,不学习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良好的性格。只有性格良好才有学习的动力,能够学习到东西的人都是那些具有基本性格或者个性的人。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时儿童的性格还没有形成。这时要想让没有性格的儿童集中注意力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做到。假如他们都不具备做事细致、认真的特性,成年人就不可能对他们提出仔细认真做好所有事情的要求。就像我们不可能对一个没有腿的人说“好好地走路”是一样的,儿童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获得这种能力,通过命令的方式是不可能得到的。

我们具体要如何做呢?人们往往会用这句话来回答:“对年轻人要多一些耐性,我们要以自己个人的意愿去影响他们,并为他们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于是,我们就梦想用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得到我们期望的结果,可事实上我们一无所获,甚至我们等到老的那天也不能收获任何东西。正是因为用充足的时间和耐心等待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因此,当儿童处于那个备具创造性的阶段时,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

假如人类能够被我们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我们就会弄清楚另外一件事情:虽然儿童与成年人在具有的主要缺点方面各不相同,不过在两者的内心中,却存在一些相通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一种或者存在于潜意识中,或者模糊不清的自我发展倾向,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人们总会因为某些精神方面的东西而兴奋不已。虽然就人类的性格缺陷来说,这种倾向只具有非常小的影响,不过它早晚都会对人类的发展有所帮助的。不论就外界而言,还是从内心来说,人类个体都会下意识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整个社会和人类个体一样,都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是不断发展的,而非永远保持不变,人类永远都渴望不断向前发展。

假如我们用处于中间的圆环来表示完美状态。在接近中间部分的外围区域里,表示的是与理想或说“正常”状态最接近的人,这些人都是比较强壮以及相对较平衡的类型,从某些角度来说,这些人并没有达到“正常”状态。在最外圈区域较小的部分代表超出正常范围的人,这类超社会或反社会的人占绝少数,所谓超社会和反社会的人,指的是不正常以及容易犯罪的人。这部分表现痴呆或犯罪的人,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他人却能不同程度地适应社会生活。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正是针对那些基本可以适应社会的人开展的。

婴儿出生后,他们在长到6岁之前会完成适应周围环境及生活的工作,人类的性格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的。是否适应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间的圆环里,都是发展基本达到理想状态的人。他们不仅拥有较其他两类人更多的精力,而且他们的生活环境也非常适合成长,因此这类人很强壮。对于第二个区域的人来说,他们的精力相对就少一些,而他们在社会中遇到的障碍就会更多。在社会上,往往都是那些拥有强壮身体,或具有刚强性格的人最有成就。相较而言,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强大。具有刚强性格的人都会强烈地渴望自己的发展趋于完美,而那些较弱性格的人则会趋向于超社会或反社会的方向发展。这类人一旦懈怠,很可能就会堕落,因此,为了不被堕落所诱惑,道德的支持必不可少。当然,不可能有人希望犯罪或做出不道德的事,所以这些诱惑并不会让人感到开心。不过就像地球引力一样,人们没有办法抗拒这种诱惑,为了抗拒这种力量,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这种与不良诱惑进行斗争做出的努力被人们认为是符合道德的行为,从而达到防止逾越道德底线的目的。那些具有堕落倾向的人为了不让自己堕落,他们会努力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他们期望在抗拒这种诱惑时上帝能助他们一臂之力。在付出巨大的努力之后,他们渐渐地穿上了道德的外衣。我们打个比喻,就像为了保持平衡,登山者们会努力去攀住硕大的石头一样。在这一点上,为了帮助感到空虚的年轻人,教育工作者总会努力地对他们进行说教。其实,这个问题也常常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但他们仍会将自己打造成别人学习的榜样。他们总会说:“如果我自身都不能树立起好榜样的形象,那我的学生们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啊?”为了实现这个承诺,老师们背上了很重的负担。图中,第二个圆环所表示的就是老师与学生这类有道德的人。我们开展的性格和道德教育,就是在这种具有道德约束的氛围中进行的,而且人们也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原因就是大多数人都在这种制约下生活。人类这种防止堕落的行为也就被看作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