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不染一尘: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 / 1)

(一)

人心如明镜,本不染一尘。

或许是繁杂的世界让我们的心性变得有些混乱,或许是物质化的生活让我们对外在的东西越来越看重,我们开始在脸上涂抹,只为看起来更美丽,我们开始在身体上装饰,只为看起来更与众不同。

我们越来越关注外在,甚至给自己制造了一副石膏的外衣,穿着它穿街过巷。僵硬的身体,牵强的动作,无不让我们沉重万分,可是,我们却依然坚信,这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人生。

虚荣、浮夸,渐渐覆盖了心中的柔软,然后不断向内挤压。内心的空间越来越小,原本清净自在的自性,被压成了一枚小小的颗粒,埋进了心的最深处。

心被杂尘包裹,再也感受不到真实的世界,感受不到真实的生活,感受不到真实的自己。

痛苦渐渐浮上水面,幸福沉入谷底;焦躁渐渐浮上水面,淡定沉入谷底;悲伤渐渐浮上水面,愉悦沉入谷底。

人生旅途中的坎坷让人茫然,想要寻求一条出路,便寄希望于禅宗,却不知能让自己得以解脱的,正是自己一直努力压抑的、努力排斥的自性。

当人们百求不得而哀叹时,那可怜的自性,不得透气,悄悄地躲在角落里哭。

(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只身一人坐在月下,一边拂着琴,一边对着天空发出长啸。那从心中所发出的长啸,回荡在深深山林中,无人听得到。只有一轮明月在空中静静地露出安然的脸庞,似聆听,似微笑。如此清静安详的境界,却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得到的。

诗人向我们描绘了自己独自坐在月下,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那清新的山林,皎洁的明月,让人的内心感到无比清净。若不是心中无尘,怎能有如此感受?

诗中既写了景,又写了人,却没有突出哪一样才是诗的诗眼。每一句都那么平淡,却恰好将清新诱人的月夜和夜静人寂的情景融为一体。

自古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诗人那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是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的,即使是在如今,也不易得到知音,然而诗人却并没有因此悲伤,他将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己,于是,这寂寥的夜便不那么难熬了。

皎洁的月光一向被人们用来形容内心清净悠远的心境。那明月静静的,月光净净的,恰似诗人此时此刻的心。

(三)

很多人不喜欢过于污浊之物,却也无法接受过于洁净之物。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世界是灰色的,有着许多见不得光的东西,于是,一旦遇到洁净之人,他们就会感到不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随之在心底蔓延开来。

他们不是没有愧疚,正是因为有愧疚,才会不忍打开明净之心,他们害怕在镜中看见自己日渐丑陋的面容,害怕自己离真正的心越来越远。

他们还是不舍的,对单纯的心,对单纯的自己。可是,他们又不肯回头,于是宁可麻痹自己的神经,尽量远离那些能够唤醒他们心中美好的人、事、物。

每个人的心,最初都是洁净的,若是能够在初次受到污染时及时净化,便能立刻恢复。若是假装不理睬,假装不在意,时间久了,灰尘越积越厚,形成一层硬硬的铠甲,那心就真的再也无法透亮了。

既然已经知道只有清净的内心才能让我们活得真正快乐、坦然、轻松,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持一颗无尘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