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诗文评·诗品(1 / 2)

内容概要

《诗品》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诗歌评论的美学著作,作者是南朝时期的钟嵘。本作品是继刘勰的《文心雕龙》之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品评名著。这两部作品能够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绝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是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时期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产生的。另外还有司空图著的《诗品》。《诗品》对后代诗歌的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唐代的司空图,宋代的严羽、敖陶孙,明代的胡应麟,清代的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的论诗,在观点、方法或词句的形式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启发和影响。

阅读指南

在钟嵘生活的时代,诗风已经严重衰落。《诗品·序》中记载,写诗成为当时的士族社会风靡的时髦风气,就连那些“才能胜衣,甫就小学”的士族子弟也都开始忙着写诗,因此导致当时的诗坛“庸音杂体,人各为容”,可谓严重混乱。而王公搢绅之士也在谈论诗歌,更是“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并起,准的无依”。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钟嵘便模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出了这部品评诗人的著作,其目的就是想借此来清理当时诗坛的混乱局面。

《诗品》议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122人,其中被评为上品的有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在《诗品·序》中,作者指出了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他对诗的观点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一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要同等重视。这与刘勰的看法是大体相近的,两者只是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有所不同。

钟嵘在论诗时还坚决反对引用典故。他在序中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还列举出许多诗歌的名句来说明“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他甚至非常尖锐地斥责宋末诗坛因受颜延年、谢庄的影响而出现的“文章殆同书抄”的风气。然而刘勰在用典的态度上就不是特别的反对,他在《事类篇》中指出,创作应该以“才为盟主,学为辅佐”,典故要用得恰如其分、准确扼要。当然钟嵘和刘勰议论的对象不同,钟嵘是论诗,刘勰则是兼论文笔,它包括钟嵘所说的“经国文符”“撰德驳奏”等各种文体,因此也很难界定刘钟两人在引用典故方面的看法存在多大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