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诗文评·文赋(1 / 1)

内容概要

《文赋》是晋代文学家陆机写的一部文艺理论作品。此赋在序言中就将自己的创作缘由和意图表达出来,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他认为写作虽然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但更主要的还是要靠个人在实践中去探索。“意物文”与“知能”的各自关系,是写作之人需要处理的两大难题。然后讲述在创作前要做的准备以及开始进行写作之后,要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排除各种杂念干扰,全心全意进行构思,充分发挥大脑的想象和联想,以此来写出形象准确的语言,这是极为艰难的,需要自己日积月累,慢慢寻求能够表达自己情志的新颖文辞。再就是创作立意,要从思想、语辞两方面,说明写作的旨趣,还对文体多样性的成因进行论述,分析了十种文体特征,论作文时需要注意处理四个问题,并说明创作的艰难,最后是讨论艺术灵感及文章的作用。

阅读指南

两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专尊儒家文艺思想,促使儒家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儒家学派在论诗方面,重视诗的教化作用,重点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比如《毛诗序》中说道:“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也在《典论》中提出文章乃是“经国之大业”。

不难看出,这些文艺思想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单纯地强调了文艺的社会作用,却忽视了文艺的艺术特色。直到魏晋时期,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使文学走进了自觉的时代。后来,儒家思想的渐渐衰落,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人文价值重新被肯定,文学的地位渐渐提高起来,文学理论方面,弥漫两汉沉闷凝滞的空气也得以驱散。人们开始深入地去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并开始全面研究文学艺术的规律。《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挣脱经学的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并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

早期的时候,经史是不分家的,也就是说,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纯文学说法,就算是《诗经》,也被注上“言志”的标签来表示道德教化。纯文学之中的形式注重、审美观念等艺术特征,在以前都未受到重视。曹丕的《典论·论文》使得文学在历史上开始具有独立地位,但从“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来看,曹丕的认知角度也仅仅是停留在杂文学的范畴,后来,陆机的《文赋》对审美的观点及技巧上的要求,不仅对曹丕的文体分类加以沿袭,还对其进行了改良,他的观点甚至影响到刘勰的《文心雕龙》这本批评专著,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学批评系统。单从这一点上看,陆机的《文赋》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文赋》的本文内容来看,其讨论的主题就是与文学创作有关的种种问题,而且是第一次将创作经验、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写进文学批评的议题,然而最特别的就是他的以赋论文,因为这些文学问题,尤其是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必须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及模糊的空间,所以陆机便将赋论这两个文体结合起来,这应该是陆机有意而为之,他想将这篇文章当成是一个范本,通过以文释文这个举动,来强调纯粹的、审美的文学,以及追求文学独立的思想。钱志熙在《论文赋体制方法之创新及其历史成因》中说道:“作者以赋作论,将论的功用寄于赋的体制之内,只是增强了赋体的功能,所以多体最后仍然落实于一体。”

从艺术技巧方面来看,《文赋》提倡“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意思即要求文章的构思必须巧、妍,这就是他所极力推崇的形式美的思想依据,将魏晋文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很好地展示出来。当然,《文赋》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陆机本人的思想局限,他想在一篇简短的文章中,就将创作中的问题全部解答,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到形式主义的发展,有其历史上的因素,某个人的某篇文章也许能够对整个趋势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要素。

作者介绍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人,即今天的江苏苏州。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任过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来因受“八王之乱”的牵连,被夷三族。《晋书·陆机传》中评述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和弟弟陆云都是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陆机本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