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一章 奠定子女的社会化基础(1 / 3)

子女顺利进入大学,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

这一阶段最要紧的,是对未来有什么期望。

要继续升学求深造,还是找工作先行就业?

出国留学有利有弊,要事先充分考虑清楚。

青年是明日主人翁,对未来担负重大责任。

如何因应未来变化,必须亲子共同多商量。

中国人最重视的是怎样把人做好,怎样把这辈子过好,所有的事情,都应该以此为中心,围绕着“做人最要紧的是生活的喜悦”而发展,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事情。否则会造成很大的生活压力,或者弄得生活不能安宁。

孩子已经顺利进入大学,父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操心,一直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孩子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过一个愉快的大学生活。这时候我们建议,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在和谐的气氛中,试探一下孩子对未来的期望究竟是什么,大学毕业以后打算做什么。

通过这样的问题,看看孩子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想都不想一下,立即回答:“打算多赚一些钱,提高生活水平。”不知道父母有什么样的感想。若是孩子低着头,不敢正视父母,却相当肯定地回答:“大学毕业后,要出国留学,将来成为归国学人,才够神气。”不知道父母听后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或者孩子表现得十分潇洒,轻松地说:“好不容易考进大学,先好好玩一玩,等毕业时再做打算。”父母的感受,又是如何?当然,一本正经地回答:“要好好表现,为国家社会作出一番贡献。”又有什么样的感觉?

由于电影、经常把大学生描绘成为一种特殊人群,几乎每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孩子都难免沾沾自喜,以自己辛苦赢得的特殊地位为荣。我们常说大一新生的眼睛长在头顶上,好像什么人都看不起,只有自己最行。可惜不久之后,就会接受社会的严格考验。人们通常很直接地从他们所就读的学校来论断每一位大学生的能力,一看到某某大学的学生,便竖起大拇指夸奖为“好学生”;对于其他大学的学生则默不吭声,好像也不过如此。这种差别待遇,很容易造成青年人心理上的不平衡。但是,要试图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大学评鉴制度讲求排名,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大家对评鉴的结果,颇有不同的见解,但人们对以学校来分辨学生的高下,显然无可奈何地相沿成习。

到了大学毕业前夕,面临就业的困扰,不少大学生必须十分痛苦地承认,大学文凭看起来很吸引人,到了真正需要求职时,往往没有多大的效用。现在社会最重视的不一定是学历,有时候更重家庭背景的影响力,有时候则重能力而轻学历,对做人的态度和处世的技巧特别重视。

许多青年到了大学毕业,才发现自己的纯真愚昧和可笑。于是,对书本上所传授的为人处世知识产生很大的怀疑。同样,对父母的教诲也跟着减少了信任感,认为父母和老师一样,理想性很高,却未必切合社会的真正需要。在大学期间越专心求学的学生,这种落差越大。而且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相当有限,无法客观地、抽象地观察整个社会,亦无法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他们经常直接感受到的不过是社会的消费世界,感觉不同的经济能力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生活待遇。不论身份地位,只要有钱,就能够享受一切。果然有钱能使鬼推磨,拜金主义才是最为具体实用的主张。大学毕业文凭用来求职不一定管用,拿来结伙抢劫、下海当舞女反而很具号召力。这种荒诞现象即因此而产生。

尤其是由于美国文化的强烈冲击,使许多美国青年文化中的特殊概念逐渐成为现代青年盲目跟进的目标。美国的嬉皮、药物滥用、学潮、性开放相当可怕,我们不希望我们的青年走上美国的老路子,但是在经济社会,青年人又能够抵挡得了多少?身为父母,必须扮演子女由学校走入社会的桥梁。一方面扶助大学生逐渐了解社会万象;一方面也要鼓励他们奋发图强,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青年文化,而不是盲目地追随美国化。

在交友方面,尽管大学时代的异性朋友有始有终维持长久的并不多见,但是父母的态度最好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只要坚持一种信念:恋爱没有条件,婚姻一定有条件,打算结婚的才谈恋爱。如果做不到,不妨反过来想,有恋爱的可能,就应该评量一下结婚的条件,以求适可而止。最安全的原则便是不到结婚之日,不发生性关系。奉子女之命而结婚,固然很不好,发生性关系而不结婚,也不贞洁。子女对异性朋友,能够慎始才有可能善终,把婚姻大事,当成一家人的事情。在这种心理准备下,亲子关系当然十分和谐而放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产生不少所谓工商企业领袖,这些人对经济建设贡献出很多心力,却也促使社会风气走向奢靡浪费。大学生目睹这种改变,好像相当羡慕,甚至影响到科系的选择,纷纷把志愿转成商贸企管,财经挂帅,把原本可以成为第一流的政法人才都埋没了。

无可讳言,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长达十二年,主要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学生”和“社会”隔离开来。我们认为这些社会幼苗年龄还小,尚在学生阶段,经不起社会的污染。我们通过学校和活动,给予这些涉世未深的学子一幅社会的蓝图,不是以过去的美好传统,便是以未来的美好理想为主轴,和现实社会的真实状况相去甚远。我们对现实社会好像永远不满意,不断有人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不满现实说起来也是人之常情,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成进步的推动力量。但是,对现实不满,却不能够提出有效的建议,以致社会越文明,道德越低落。笑贫不笑娼、笑穷不笑偷、笑苦不笑抢、笑廉不笑贪,各种不正常风气,当然不能视为理应如此,让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来踏入社会,也跟着如此。

这些接受理想教育的中学生,如果毕业后立即投入现实社会,很可能在环境压力之下,抛弃学校教师和课本所描述的理想蓝图,以免不能适应而徒增痛苦;也可能对原先的理想大加怀疑,甚至在“为反对而反对”的极端心态下急速堕落。从这种角度看起来,大学四年应该可以提供一个缓冲时期,让这些年纪稍大的大学生有机会把过去接受的知识与规范配合当前社会的真实状况加以选择和调整,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样很可能与过去的理想有一段距离,却比较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虽然新生一代带给社会的冲击力量相对减轻,对于年轻一代的社会化过程则更为自然而顺利。站在父母的立场,我们宁愿减少子女所受的冲击,也不愿意看到子女变成偏激分子,到处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