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你当强壮,并且纯粹(1 / 3)

时隔四年,李安又带着新作归来,从少年派到比利·林恩,他依然延续了少年与成长的主题,依然是着力去刻画一场成长的阵痛,两位少年都同样失去了心爱之人,同样直面死亡本身,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试图加入更多:对战争的反思,对荣誉的质疑,以及最核心的对生存意义的探索,对信仰的追寻。而且这一次,在我看来,无疑他距离那个答案又近了一步。

如果说早期李安的故事更擅长的是去表现人际关系的张力,比如“家庭三部曲”,那么,从少年派到比利·林恩,李安开始越来越专注于聚焦在一个人的身上,向内挖掘故事,专注于对个人孤独的纤毫毕现的表达,再以灵魂深处的痛苦蜕变为一面镜子,反射出整个世界的光怪陆离。他也越来越确信一件事:越自我的,才会是越普世的。

一向佩服李安选角的眼光,无论是上一部戏里的印度少年还是这部戏中的美国少年,都带着一种既朴实羞涩如孩童又明显成熟于同龄人的复杂气质,有一双温柔眷恋尘世又对形而上的终极之物充满渴求的眼睛。他总是能准确地抓住那一份独属于少年的浑然天成的动人。

人一生动人的阶段不多,青春期当然是最闪耀的那一段,那时的人以惊人的速度飞快长大,骨骼、胸脯,都在时时承受着生长带来的冷不丁的疼痛。

与此同时,灵魂成长的速度更是惊人,比雨后噌噌冒尖的春笋还快,童年那纯真而黑白分明的世界观无法容纳快速成长的灵魂,就像童年的衣服无法容纳迅速成长的身体,它们在灵魂的急速膨胀之下迅速崩毁。

青春的灵魂如同困兽,在命运的冰雪之中赤身裸体,迫切地想寻找一套新的价值观,来护卫自己,从未如此迫切地渴求被保护、被温暖、被理解、被黑暗中的光芒指引。

青春的身体与灵魂,都带着初生的新嫩,无比敏感,轻轻一碰就能痛彻心扉。少男少女们对世界和自身都感到如此困惑而又陌生,那种如燃烧弹一般的生命力如此真实,种种感觉如同烟花绽放。那是成年之后的麻木的人再难重新体味的感受,所以人们总是一再地怀念青春,怀念那些疼痛又美妙的感觉。

看着比利时,我心中无数次想起拉里—毛姆《刀锋》中的那个男孩子,无疑他们是太过相似了:同样是愣头青,去服了一场兵役,亲眼见证了战友的死亡,同样陷入不可自拔的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和困惑。

不同的是,拉里从此放弃一切。他先是钻进书堆,不舍昼夜地阅读了好几年,又徒步在异国的乡村行走。他和许多人谈话,做许多无用之事,浪费大好的光阴与前程。他一路徒步走到了印度,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他心中如冰山般的疑问一点点被敲碎、溶解,最后他回到伦敦,成为一个最最平凡的计程车司机。唯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拉里曾说生命的欢愉就像一团云雾,它遮挡住了死亡的悬崖。但若有一天,大风猛然吹散雾霭,死亡就如此赤裸裸地出现在你眼前,试问看过这一切的人还如何像从前一样肆无忌惮地奔跑跳跃?

当比利把尖刀插入圣战徒的咽喉之中时,他一定深深记住了那双充满痛苦和仇恨的血红的双眼。那样的一双眼睛,他也曾在一个伊拉克小男孩身上看到过。盲目的杀戮和仇恨代代相传,夺走人们命中的挚爱,没有能说清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又该如何让它停止。而这一切却被冠以荣誉之名。

“我为你祈祷,”比利的嫂子如此说,“我真的为你骄傲。”当那个漂亮的拉拉队女孩吻了比利,临走之前,她说了同样的话:“我为你祈祷,我为你骄傲。”为你祈祷,这话我也常常听到。可是谁又真的关心谁呢?为你祈祷的人真心在乎你的死活吗,还是仅仅表达一份惠而不费的好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