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2章 如何才能适应紧张情绪?(1 / 3)

→积累“虽然紧张,但是能做好”的经验

紧张时,只要做好“即使紧张也能做到的事情”

本书第1章已经论述过,想要让孩子做到“不怯场”,首先要让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其次是要让孩子肯定自己的情绪。

之后就是要让“行动”摆脱“情绪”的控制。

也就是说,孩子不能被“紧张”“害怕”之类的情绪控制,导致什么也做不成,而是要找到战胜它们的方法,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依然能够采取有利的行动。

行动的内容,就是那些“在现在的情绪影响之下,我依然能够做到的事情”。

为了让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提出了一个“OK线”的概念。

所谓“OK线”,就是孩子在正式上场之前给自己定下一条“做到这样就OK了”的目标。

在第1章中,我们介绍了小B的案例。

亲爱的读者,您还记得小B在赛前制订的计划吗?他要求自己就算出现“不行了,比赛要输了”的情绪,依然要做到“努力防守”。

这个计划,正是小B给自己划定的“OK线”。

根据自己的计划,小B正视了心中焦躁的情绪,并且带着这种情绪努力地防守。也就是说,小B坚定地执行了自己在赛前制订的计划,并通过完成这个计划获得了成就感,因此,他在比赛中能够一直给自己打“OK”。

这里的“OK”,就是对自己的表现表示肯定的一种心理暗示。

也就是说,所谓的“OK线”,就是一条用来划分自我肯定界限的基准线。

在局面处于劣势的比赛中,小B体会到自己仍然能够尽心尽力地参与防守,他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肯定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我肯定感,小B才能够一直拼搏到最后,没有半途而废。

虽然最终输掉了比赛,但在比赛中获得的自我肯定感给小B带来了“下一次我们说不定能赢”的自信。

在这之前,小B在赛前总是只考虑积极的一面,而到了比赛中,即使球队处于劣势,即使自己受到了消极情绪的影响,他仍然只顾着努力做到那个想象中无所不能的自己。

不得不说,他以前给自己定下的“OK线”过高了。

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他能够发挥得完美,但是在消极情绪充满内心的情况下,他想要做到完美发挥可谓难上加难。

一旦过高的“OK线”和现实中自己的表现形成反差,自然而然地,小B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因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在这种自责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之下,小B在球场上不可能会有好的表现。

这样的比赛结束之后,小B心里就充满“自己果然不行”的自我否定,再也装不下别的情绪。而这样的经历,也一点点地加深了他对消极情绪的恐惧。

总而言之,要想在正式场合中不怯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要思考如何才能获得自我肯定感。

给紧张的自己打一个“OK”

如何才能以平常心应对紧张情绪?

首先,孩子要接受“紧张”这种情绪,并将“OK线”画在即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也能做到的事情上。这样一来,当孩子真的做到这件事情时,他就能体会到达成目标的成就感,从而获得自我肯定。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够在正式场合中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只是,这种方法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让孩子拥有“就算紧张,我也能做到”的经验,也就是在受到消极情绪影响时,孩子仍然能取得成功的经验。

现在,请作为家长的您回想一下孩子的成长历程。

绝大部分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种“就算紧张,我也能做到”的经历,例如:

在幼儿园表演节目时,虽然紧张,但我还是勇敢地站上了舞台。

在小学入学典礼的那一天,虽然紧张,但我还是鼓起勇气向老师问好。

参加游泳学习班的升级考试时,虽然紧张,但我还是通过了。

每年,参加运动会的赛跑比赛时我都会很紧张,但我都能跑到最后。

等等。

如果孩子很早就能意识到这些都是在紧张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例子,他们就不会钻进“紧张=失败”的牛角尖。

然而,或许是因为从小就被家长灌输“紧张是不好的情绪”的观念,大多数人(包括孩子)在事情没有做好时,总会归咎于紧张情绪。

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里,紧张情绪总是与那些自己没能做好的、失败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而当做得很好时,很少有人会想起之前自己多么紧张。

这样做,当受到紧张情绪影响时,孩子就会处于一种不自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是无法给自己的表现打出“OK”的评价的。

因此,将“紧张”这一消极情绪与“失败”的结果分离,将意识转移到“就算紧张,我也能做到”的事情上,积累成功的体验,培养“就算紧张,我也能做到”的自我肯定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重复进行这样的训练,就可以培养孩子“即使紧张,我也能发挥出色”的自信。只有拥有这样的自信,孩子才能真正以平常心应对紧张情绪。

案例

对待任何事情都十分消极,会主动避开让自己产生紧张情绪的场景

小学二年级的小D从小就十分内向,在学校里似乎也很少与同学们主动交流。可能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小D总是缺乏自信,对待任何事情都表现得十分消极。

小D的父母告诉我,他们希望小D能够拿出自信,敢于积极地挑战各种事情。

我和小D第一次面谈时,小D说话的声音一直很微弱,从开始到结束都表现得坐立不安。

小D告诉我:“因为我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我没有办法和同学们顺利地交流。”这也就意味着,他是主动地避开了会使自己感到紧张的场景。

也就是说,小D需要多多积累面对紧张的经验。

根据小D的情况,我们首先让他在心理训练室中面对心理训练师和自己的父母,进行自我介绍。这是训练的第一步。

对于当时的小D来说,这个训练的难度或许太高了。但为了让他体会到“就算紧张,我也要做到”的感觉,我们故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

当然,心理训练师会一直等待小D做好心理准备,哪怕要等上好几个小时。而且,如果小D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进行这个训练,他也可以拒绝参加。这样的训练方法,与所谓的“休克疗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小D首先要面对的是心理训练师。

我们要求,小D打开门进入房间之后,站在一把椅子上,在心理训练师的面前完成时长1分钟的自我介绍。

之所以让小D站在椅子上,是因为站在高处会使人更加在意别人注视自己的目光。这样的细节,也是我们为了让他更强烈地体会到被人注视时的感觉而设计的训练的一环。

参加培训,小D自然十分紧张,一开始甚至都不敢推开训练室的门。好不容易进门了,他却一直苦笑着敷衍,过了好久才开始做自我介绍,讲话时却不敢直视心理训练师的眼睛。但是,在不断重复这个训练之后,他渐渐地习惯了紧张的情绪,能够直视心理训练师的眼睛,做完时长1分钟的自我介绍。

接下来,小D面对的人数逐渐增加,从只面对心理训练师一人,到面对训练师加上他的父母一共三人,之后继续追加其他的工作人员,他面对的人数增加到四人、五人……一步一步地,小D的训练负荷逐渐增加。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给他鼓励,对他说:“你明明那么紧张,结果却表现得很棒!”“就算人数增加了,你还是做得很棒!”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希望小D能够充分体会到“就算紧张,我也能做到”的感觉。

在第一天90分钟的心理训练中,小D成功地达成了“就算紧张,我也能在训练师和父母面前做自我介绍”这一条“OK线”,并且因此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自信的种子——“就算紧张,我也能做到”。

之后,我和小D坐在一起,考虑着在下一次训练之前该给他出一道怎样的“作业题”,作为他的下一条“OK线”。

不过,对于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小D来说,考虑自己在紧张的时候还能做到什么,确实有些难度。

于是我向他建议:“这样如何,在每天吃晚饭之前,你站在椅子上,向你的父母报告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

小D露出了和训练刚开始时完全不同的开朗表情,回答道:“嗯,这件事我应该能做到。”

于是,这成为他为自己设定的第一条“OK线”。

就这样,小D在前两次心理训练之间的一周内,每天都认真地完成了自己布置的“作业题”,积累了许多“就算紧张,我也能做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