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第1章 如果在正式场合中紧张,该怎么办?(1 / 3)

→即使紧张也没关系

不怯场的人就不会紧张吗?

孩子在正式场合中发挥不出真正实力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原因就是“紧张”情绪。

极度的紧张,会导致孩子手脚发抖,大脑一片空白,心跳不断加速。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只能任凭时间一点点流逝,却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越是焦急地想做些什么,身体就越是不听使唤。

不仅如此,紧张情绪还会导致孩子在参加正式场合的前一天晚上无法入睡,食欲不振。这种现象在不少孩子身上都有体现。

那么,难道在正式场合不怯场的人就不会紧张吗?

答案是否定的。

哪怕是世界一流的运动员,他们在重大场面上、众目睽睽之下,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紧张。

比如,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在赛后采访中回顾刚刚完成的比赛时,往往会回答:“刚才紧张得要命!”

“紧张”是一种情绪,而情绪的流露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

涌现出来的情绪,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人们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消除,也无法用其他的情绪覆盖。

对喜欢的东西就是喜欢,对讨厌的东西就是讨厌,就是这样的道理。

设想一下,如果家长强行让不喜欢吃青椒的孩子把青椒当成喜欢的东西吃下去,孩子是不可能高高兴兴地听话的。

人不是因为想要兴奋才兴奋,更不会因为想要坐立不安而变得坐立不安。心跳不止的时候,当然不会因为你想让心脏跳得慢点儿就可以达到效果。

一旦产生“我不想紧张”这样的想法,就说明自己对于“紧张”这种情绪的产生已经无计可施、无法挽回了。

在正式场合不怯场的人,之所以能够发挥稳定,绝对不是因为他们不会紧张。

怯场或不怯场,并不取决于会不会紧张,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在紧张的情况下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紧张”与“失败”本质上并不等同。

然而,大多数人形成了“紧张=失败=不好的事情”这样的思维定式。

这样的想法,源自过去由于紧张而导致失败的经验——例如“因为太紧张而没能好好地表达出来”“由于紧张造成了意料之外的失误”等。正是因为这些经验,人们才会将“紧张”和“失败”等同起来。

在潜意识中,人们很容易就会将“紧张”与“失败”联系起来。

如果身边的大人都这样认为,就会向孩子传达“紧张是一种不好的情绪”这样的印象。

如果恰好曾有过因为紧张而导致失败的经历,孩子就更容易把紧张认作不好的事情。

正视紧张情绪,比无视它更有效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种。

然而,这里所说的“积极”和“消极”,只是就这种情绪会令人感到轻松还是沉重而言,也就是说,根据接受方式的不同,这些情绪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并不只是“积极情绪=好的情绪,消极情绪=坏的情绪”这么简单。

换句话说,“积极情绪有助于正常发挥,消极情绪会导致发挥失常”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怯场并不是因为产生了紧张情绪,但大多数人对此存在误解。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在正式场合中发挥失常的呢?

真正的原因在于“情绪”与“思考”的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体现在产生紧张情绪时,人们明明紧张却强行地认为自己不紧张,想要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或者干脆扼杀消极情绪,这种行为恰恰是发挥失常的一大诱因。

孩子在正式场合中露出十分紧张的神情时,多数家长会对孩子喊出“要冷静”“平常心”之类的话,虽然家长是想要鼓励孩子,却不知道这样做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究其原因,这样的语言无异于逼迫孩子扼杀自己的情绪。类似的方法还有对孩子实施心理暗示,让他以为自己不紧张。我认为,当孩子表现出紧张情绪时,家长应该尽量避免采取这样的方法。

情绪本来就是无法控制的东西,如果再强硬地将其否定,就会导致孩子在正式场合中将大量的思考能力浪费在控制情绪上,从而导致发挥失常。

自认为“心理素质很好”的人,有时候会认为自己不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反之,自认为“心理素质很差”的人,就会害怕自己的内心充满消极情绪,进而以一种“眼不见为净”的心态来应对消极情绪。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孩子越是暗示自己不要在意紧张情绪,就越是说明他内心的紧张情绪已经超出了他自己能够控制的限度,这种暗示只会让孩子不断否定自己的情绪,却无法帮助他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总而言之,接受自己的情绪并正视它,才是重中之重。

即使面对恐惧、忐忑不安、想要逃避等消极情绪时,孩子也要正视,不能忽视或者否定它们。既然感觉到紧张,孩子就干脆承认自己正在紧张,并接受这样的自己。

想要让孩子改掉怯场的缺陷,这才是关键的第一步。

从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开始

如上所述,要让孩子做到在正式场合中不怯场,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承认并且面对自己的情绪。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将“行动”和“情绪”分离。

首先要在脑海中形成将“行动”和“情绪”分离的印象,然后我们一步一步地来看该如何去做。

要想让孩子直面自己的情绪,家长就有必要让孩子认清在正式场合中自己心中涌现的情绪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东西。

家长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通过对话,让孩子将自己真实的情绪描述出来。

举个例子,对于训练时表现出色、比赛时却发挥失常的孩子,家长应该这样提问:“比赛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如果孩子回答:“感觉心跳很快!”

此时,家长应当用同样的语言回应道:“是吗,感觉心跳很快啊!”

重复孩子的语言进行回应,是这一步骤中的关键。

家长常犯的错误是,在孩子说自己“感觉心跳很快”的时候,家长却回应道“是你太紧张了”。

“心跳很快”和“太紧张了”,在语气上有着微妙的区别。

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家长如果要正确理解孩子真实的情绪,关键是要以孩子的语言为基础来进行对话。

如果孩子在回答时采用了“刚才心跳太快了”之类的说法,说明在潜意识中,孩子将这种情绪认作一种不好的现象。这时候,家长可以采取相对平和的语气,例如“是吗,心跳很快啊”,来抚平这种消极的影响。

当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是“心跳加快”时,家长就要对这种情绪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心跳加快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什么事情使你感到心跳加快呢?”

▲▲理解情绪的工作,问三个“为什么”

这个培训环节旨在帮助家长挖掘出孩子产生如此情绪的原因。

对于某一件事情,以及在遇到这件事情时孩子的情绪,家长应该对孩子提出三个“为什么”,如下例:

孩子:“在学校,当老师让我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紧张。”

家长:“为什么会紧张?”

孩子:“因为我要在好多人面前说话。”

家长:“为什么要在好多人面前说话你就会感到紧张呢?”

孩子:“因为我害怕自己说错。”

家长:“为什么想到自己可能会说错,你就会紧张呢?”

孩子:“因为在大家面前说错话很丢脸啊……”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产生

这样的情绪。

另外,通过这样的对话,家长还可以了解到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比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家长就可以发现,“害怕丢脸”是孩子产生紧张情绪的根本原因。

如果能够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孩子以后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况时,过去的经验就会成为孩子找出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的指路灯。

情绪不分好与坏

家长如果想要让孩子表达出最真实的情绪,就一定要摒弃自己的成见,放低姿态去了解孩子,多问问孩子“这样的情绪究竟是怎样的感觉”,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对孩子说“你是这种感觉吧”“因为对手太强了,你才心跳加快的吧”。家长这样擅自决定孩子的情绪或者产生情绪的原因,不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对孩子也没有好处。

此外,家长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的判断题。这样的提问难以问出孩子真实的感受。家长只有提出能够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的开放式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的想法。

我曾经接受过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咨询,在这些案例中,家长自以为是地认定孩子的情绪的例子不在少数。

孩子还没有说两句,家长就擅自“帮”孩子认定“你是怎样怎样的”,这样一来,孩子往往就会支支吾吾地敷衍了事。

这样下去,孩子永远没有办法做到直面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充分理解“情绪不分好与坏”这个大前提,并在此基础上与孩子的情绪产生共鸣。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放下压力,大胆地描述自己的情绪。

案例

面对比自己更弱的对手却发挥不出真正实力

小学六年级的小A,是参加高水平网球课程的网球选手。

小A的实力超群,一周有六天都在刻苦训练,他还是全国大赛的常客。

然而,小A总是在关键的比赛中发挥不出真正的实力,时常以差强人意的成绩结束比赛。

小A并不总是败给强大的对手,反倒是在与实力明显不如自己的对手的比赛中,发挥不出自己的真正水平。

小A的父母告诉我,据他们观察,小A在与较自己水平低的选手比赛时,常常会显露出十分焦躁的情绪。

因此,小A的父母希望我能够帮助小A改掉焦躁的毛病,使他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比赛。

我首先问小A:“为什么在和较弱的对手比赛的时候,你会感到焦躁呢?”

小A告诉我:“因为对手明明比我弱,而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发挥失常,所以我感到焦躁。”

就此看来,小A并非“因为焦躁而发挥不出实力”,而是恰恰相反——“因为发挥不出实力而焦躁”。

那么,小A在面对比自己弱的对手时,发挥不出真正实力的原因何在?

经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小A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在和比自己弱的对手比赛的时候,小A就会产生“绝对不能输给这样的对手,一定要赢”的想法,正是这个想法给了他过大的压力和激烈的紧张感。

而那些能够参加全国大赛的选手,即使再弱,也是有一定实力的。面对这样的对手,虽然小A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发挥出全部实力,他仍然不能取胜。

无论是小A的教练还是他的父母都没有想到,小A在面对强大对手时表现得勇敢果断,却在面对实力明显不如自己的对手时如此紧张。他们总是对小A提出“轻松一点儿”“用平常心去比赛”之类的建议,却收不到成效。

他们没有意识到,小A的思维已经陷入“面对弱小的对手时,自己不可能会紧张,所以绝对不能紧张”的死结,小A也因此强烈抑制着自己的情绪——这正是用“思考”扼杀“情绪”的典型。

听到这里,我首先告诉小A:紧张这种情绪绝对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并且,靠自己的力量消除这种情绪的可能性非常低,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话题的继续,小A又告诉我他很多次“虽然紧张但是发挥得很出色”的成功经验。

这些经验,正是他在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时得到的。

面对强大的对手,小A就能够直面自己内心的紧张情绪。“对手的实力在我之上,那么自己感到紧张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只能尽全力做到最好”,通过这样的自我开导,小A让自己放下了心理包袱。

正是这种背水一战的想法,让小A在比赛中能够放手一搏、积极进攻,从而不止一次地帮助他获得比赛的胜利。

于是,我给了小A这样一个建议:“下一次,哪怕是和比自己弱的对手进行比赛,你也要像和比自己强的对手比赛时一样,试着勇敢地承认和面对自己的紧张情绪。”

结果,小A在这次比赛中竟然一举拿下冠军。他完美地发挥出了自己的全部实力,成了全日本第一名。

当然,面对强大的对手时的紧张感和面对较弱的对手时的紧张感并不完全相同。为此,在比赛前一个月,我还为小A专门进行了“习惯紧张感”的心理训练,以帮助他做好准备。

但是,小A之所以能够取胜,最大的原因还是他在和比自己更弱的选手比赛时,勇敢地面对并且接受了自己心里真实的情绪。

这一次,在与比自己更弱的对手比赛的时候,小A面对心里感觉到的紧张情绪,不再想去消除它,而是接受了它,转而思考在紧张的状态下应该怎样去比赛、如何才能拿下比赛,这些思绪反而让他冷静了下来。

正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和艰苦的训练让小A自信能够在紧张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出全部实力,也就是说,只有尝过紧张的滋味,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从此以后,小A无论面对什么水平的对手,都会在赛前大声对自己说一句“好紧张啊”。他用这样的方式,来面对自己内心的紧张情绪。

而且,随着“在比赛中接受自己的紧张情绪”这样的经验的不断积累,小A认识到,就算紧张,自己也一样能取得好成绩。他因而变得越来越自信,最终成长为一位无论在什么样的比赛中都能发挥得十分稳定的网球选手。

相关小说

列奥纳多的秘密 亲子 / 连载
列奥纳多的秘密
邹凡凡
中国女孩孙漪来到法国巴黎久负盛名的路易大帝中学,开始了一年的交换学生生活。因为接待家庭的缘故,她意外卷入到突如其来的卢浮宫失窃案中:八幅名画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其中包括镇馆之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个个扑朔迷离的线索浮出水面,一位位出乎意料的人物相继登场,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危机被艰难化解……孙漪与同班同学雅克和卡萝尔,终于协助重案组追回名画,同时揭开了数百年来隐藏在《蒙娜丽莎
5万字2019-06-26
孩子喜欢问的456个问题 亲子 / 连载
孩子喜欢问的456个问题
郭家宝
本书收录了几百个稀奇古怪的问题,无论是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科技,还是人体,都能满足天下父母应对孩子的“刁难”。让更多孩子了解这个世界,让更多父母摆脱窘境。
13万字2018-12-20
少年特种兵4:艰难困境 亲子 / 连载
少年特种兵4:艰难困境
张永军
少年特种兵“无影分队”突然奉命与“小野猪战队”的少年特种兵合并,他们在影子鱼007的带领下,秘密潜入域外荒漠地带,执行神秘的特殊任务,与装备精良的外国特种兵、快速反应部队及恐怖组织展开了殊死的较量……酷热难耐的茫茫戈壁、危机四伏的流沙陷阱、火爆的沙漠特种战、神奇的少年特种兵、跌宕起伏的悬疑故事情节,更加惊险、刺激,都是《少年特种兵》迷们最爱看的。你想了解少年特种兵的铁血生涯吗?你想锤炼自己的阳刚
3万字2019-06-26
回声 亲子 / 全本
回声
韩乃寅
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集,共收入作家精选的《断了线的风筝》、《箭娃》、《丢了名字的孩子》等七部小说。
51万字2020-08-27
行星大探秘 亲子 / 连载
行星大探秘
玲珑
《行星大探秘》全面介绍了太阳系内行星的面貌、形成、探索发现,也包括孕育生命的行星一地球,还将地...
13万字2019-01-28
父母是孩子的贴身医生 亲子 / 连载
父母是孩子的贴身医生
王新良
本书分为两篇上篇介绍父母应该了解或掌握的应对宝宝常见病的知识,包括从细节认识宝宝小病及宝宝感冒、咳嗽发热、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皮肤湿疹等的防治和视力、口腔等的保健。下篇介绍提高宝宝免疫力,远离疾病的饮食营养知识。内容丰富,科学实用,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的年轻爸爸妈妈们阅读。
16万字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