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心生万法(1 / 3)

对感情不执不舍,

对五欲不拒不贪,

对世间不厌不求,

对生死不惧不迷。

万般烦恼皆因心动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说‘非心非佛’呢!”法常听了,不为所动:“别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马祖禅师听了侍者的报告,欣然颔首道:“梅子成熟了!”

古时的有道高僧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法常既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稳坐泰山,即便老师真的一百八十度地改成“非心非佛”,对他来说也不过是阶前的竹影因风摇曳,扫不动一点尘埃。

心一动,世间万物跟着生起,纷纷攘攘,无时或了;心一静,浮荡人生复归平静,纷争遁形,尘劳消迹。心的动态千差万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心的静态是“涅槃寂静”。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世间不管如何差别动乱,在悟道的人看起来,千差万别仍然归于平等,动乱颠倒终亦归于寂静。

佛教中常用“明珠在掌”比喻佛心般若并不在高远之处,而是人人可握之物。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发”,石头虽可发火,不经敲打,火不出来;虽然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证,就如同怀中虽有巨宝而不知取用一样枉然。

日本铃木大拙在欧洲弘扬禅宗时,有人问他:“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是什么?”铃木大拙答道:“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就是:抛弃依赖的心。”人的心常依赖别人,自己不能做主,又常受外界牵引,自己无法把持,这就是万般烦恼的根源。如何来稳定我们的心,求得恒久的平静呢?

我们心中常有妄想心、是非心、恶念心、自私心……所有这些妄动的心,要用正动的心去对治它。比方说我们要有惭愧心、忏悔心,时时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要有欢喜心,对别人的一切都以欢喜之心来包容。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欢喜心,便可以接触到佛心。要有感恩心、知足心,要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不能自私自利,只计念“别人能给我什么”。那些危言耸听、挑拨离间的言论,或讹言诋毁、言不由衷的人,实在是“别有用心”。

先有慈悲心,后能进入静心。什么是静心呢?平等心是静心,广大心是静心,菩提心是静心,寂静心是静心。

其一,静心就是对感情不执不舍。人是有情众生,要放弃感情不可能,但若过分执著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用理智来引导感情,要用慈悲来净化感情。感情太淡就冷冰冰,感情太浓就热烘烘,冷冰冰、热烘烘都不大好受,最好用中道的智能来处理。中道的智能可以升华我们的感情,可以使我们趋近于静态的心。

其二,静心就是对五欲不拒不贪。五欲是指财、色、名、食、睡。有人对五欲贪得无厌,有人却惧之若洪水猛兽。其实五欲并不可怕,“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们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导五欲。若在欲海中打滚沉浮,当然会被吞噬,然而人在世间却应该有正当的五欲生活。吃得过多就太胀,睡得过多就太昏沉,但不吃不睡则力气无从生起,精进无从做起。所以,我们对正当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贪。

其三,静心就是对世间不厌不求。有人对世间多所要求,有了女儿就想要有儿子,有了洋房就想要有汽车,希求愈多,欲望愈大,幻灭的可能就愈大,就如小儿吹五彩泡沫,愈吹愈大愈美,同时也就愈危险。又有人过分厌世,离群索居,弃名唾利,一谈到跟名有关就说:“我不要名,就替我写个无名氏吧!”其实“无名之名”也是一种名。所以,我们对这世间要能不厌亦不求,而以平常心安然处之。平常心就是静态而又活泼的心。

其四,静心就是对生死不惧不迷。生者死,死者生,生生死死犹如旋火轮,哀莫大于心死。迷于生死,惧于生死,则有生死心;有生死心,则有轮回不绝的生死事。人们经常为生死所迷,对生死惧怕。其实生死何足迷?生死何足畏?我们看现在的年轻人,常有效法侠义中的勇莽气魄:“要杀便杀,有啥好怕?反正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这只是匹夫之勇,没有真正的意义。正觉的人生观对生死的看法应是既不沉迷也不恐惧。死亡并不是结束一切,而是像搬家一样,这房子倒塌了,就想办法到另一个家。

总之,我们在这世间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迷不惧,如此就可在静心中过着美满的生活。

·佛光菜根谭·

心中要有根,才能开花结果;

心中要有愿,才能成就事业;

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

心中要有主,才能立处皆真;

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万物;

心中要有道,才能拥有一切。

心动,还是幡动

六祖慧能得法后辗转至广州法性寺。一日,风吹旗幡,幡随风飘动,有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反驳说是“幡动”,二人争论不休,于是六祖走上前对他们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这则著名公案告诉我们:如果心能定静,就不会随外境的变动而执著于或风动或幡动等小见小得的分别知见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万象本可随心所现、随心所变,但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心做不了主,不但无法静定、无法转物,反而随着外境的变动团团转。你有金钱、物质,那金钱、物质可以买动你的心;你有美貌、爱情,那美貌、爱情可以买动你的心;你有名位、权势,那名位、权势也可以买动你的心。我们的心常会被金钱、爱情、名位、权势牵着鼻子走。有些人只要区区几百元几千元,心意就动摇了,仿佛他的心正标售着几百几千的价格一般;有些人纵使受到几百万几千万黄金美钞的“银弹攻势”,而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修养。我们常听说“人穷志短”,其实人穷何以必然志短呢?如果我们的心自有主人,这句话就该改写成“人穷而志不短”。话虽如此,我们的心若不修养,就难以把持,所产生的力量也是薄弱不堪的。

《晋书·乐广传》记载:乐广曾经宴请一位好友吃饭喝酒,分别后那位朋友却久久不再和他来往。有一天,乐广遇到他就问他何以如此。朋友说:“上回承蒙你请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举杯想喝时,我看到杯中有一条小蛇晃动,当时虽然厌恶得心里起疙瘩,但碍于你做主人热心招呼的情面,我只得吞饮下去。回家后我就病了,请了医生也看不好。唉!我现在浑身难受,茶饭不思!”乐广大吃一惊,心想:杯中怎会有一条小蛇呢?回家后他左思右想,朝思暮念,想不出一个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吃饭时,乐广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拿起酒杯,无意间往杯中看了一眼,顿然吓一跳:杯中果真有一条小蛇!晃一晃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细一看:咳!原来是墙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乐广急忙再把朋友请来,让他坐在那个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是不是又来一条小蛇啊?不要慌!”乐广接着起座拿走墙上的弓箭:“再仔细瞧,小蛇哪里里去了呢?这张弓就是上次造成蛇影的罪魁祸首!”朋友恍然大悟,这时他肚子一阵绞痛,一吐却真的吐出一条小蛇来。疑心成病,久而久之,常会从无中生出有来,所以说“心生则种种法生”。

曾经有人做一个实验,想了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在狱中找一名死囚,对他说:“你已经被判死刑,砍头或枪毙都非常痛苦,现在如果我为你打一针,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会自然安乐地死去,你愿意吗?”死囚一听,马上应诺,躺上床,接受对方的安排。死囚的两眼被蒙起,手臂上扎了一针后立刻就听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声音,旁边有人不时在他耳边说:“唉呀!你的血已经抽出1/5了,你的脸上已经失去血色了!”“唉!现在你的血已抽出4/5了,你的脸色完全惨白,你快要死了!”最后,这位死囚脸色发白,惊恐而死。实际上他的血一滴也没有被抽出,滴在桶中的只是自来水声,而他把听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真实的景象,所以他完全被自己内心的作用吓死了。

苏东坡曾作了一首诗偈,自许为震古铄今,因为掩不住自得之喜,急忙叫家丁火速划舟送给居住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心想他一定会大赞特赞。苏东坡偈中题的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谁知佛印禅师看完后一语不发,只批了“放屁”二字,就叫家丁带回。接到回报的苏东坡瞪着“放屁”二字,直气得三尸暴跳、七孔生烟,连呼家人备船。小船过了江,眼看佛印禅师正站在岸边笑迎。苏东坡憋不住一肚子火,冲前就嚷:“禅师!刚才我派家丁呈偈,何处不对?禅师何以开口就骂人呢?”佛印禅师哈哈大笑:“我道你真是‘八风吹不动’,怎么我一句‘放屁’就把你打过江来呢?”佛教中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种最常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境风称作“八风”,苏东坡虽以为自己的心不再受外在世界的毁誉称讥等所牵动,不料还是忍不住小小“放屁”二字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