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47. 潘季驯大河安澜(1 / 1)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明朝湖州府乌程县人(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明朝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也是世界水利泰斗。

嘉靖二十九年(1550),潘季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九江推官。后来,被破格提升为御史,不久又任广东巡按使,推行均平里甲法。他到地方任职巡察时,注意百姓疾苦,对水旱灾害格外关注。潘季驯认为百姓衣食多取决土地之利,因水旱灾害,百姓便困窘不堪,轻则流落他乡,重则卖妻鬻子,进而铤而走险,于是诉讼纷争,盗贼蜂起,社会也就不安定了。他平时还注意搜罗百姓以及前人治理水旱灾害的经验,以备急患。

隆庆四年(1570),黄河在邳州、睢宁决口,百姓流离失所,他奉朝廷之命前去堵塞河决口处。万历五年(1577),黄河在崔镇决口,潘季驯以代为河漕尚书,带领士兵和百姓修筑堤坝,堵塞决口。为了加固堤防,他命人在堤坝的外围又修建了一道很长的堤坝。潘季驯治理黄河,常常亲自到各地考察地势。凡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以至于木石材料,都加以悉心的筹理。

潘季驯先后四任河道总督,主持治河,对黄河的治理卓有成效。他晚年把自己一生治理黄河的经历和心得著成《河议辨惑》、《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等书,为后世治理黄河提供了借鉴。

以往治理黄河,大都将黄河水的一部分引入其他河道,也就是“分流”,以减缓黄河的水势,降低灾情。潘季驯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针对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认为治理黄河不应该 “分流”,因为采取分流的办法,则水势必然会减缓,水势减缓则更有利于泥沙的淤积,泥沙大量淤积则河床增高,形成岸上河,于是河堤也越来越高,一旦决堤,后果就会极其严重。他主张以水治水,因为水势猛,就可以冲刷河道的淤积泥沙,不断地冲刷,河道就深了。所以他提出一个新办法,就是加固加高黄河两岸的堤坝,使黄河水势迅猛,用水去攻泥沙。除此之外,他还想出了一种独特的治水方法,名叫滚水坝,具体说来,是事先选择一个低洼地区,当洪水过大之时,即打开该处堤坝,放水进入,以减轻洪峰压力。这就是流传至今,众人皆知的治水绝招——分洪。

潘季驯指出黄河下游善徙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漫沙壅。因此治理上应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有“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的特点,因此要使水流 湍急,必须束水归漕。他主持修筑的堤防,包括“束水归漕”的缕堤,缕堤外的遥堤,以及二堤之间的格堤(横堤),三堤构成拦阻洪水的三道防线。潘季驯规定在伏秋洪水暴涨的时候,要实行“四防”和“二守”。即“昼防,夜防,风防,雨防”和“官守”、“民守”。隆万之际,黄河和淮河,经他治理后,“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使黄、淮、运河保持了多年的稳定。

简评:

明代万历朝是一个糟糕荒唐的朝代,又是一个名人辈出的时代,力挽狂澜的潘季驯就是其中一位。最开始潘季驯只是推官,并不会治理河道,是在黄河的险情面前不容人退却,潘季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寻找到了治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