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引子(1 / 3)

230.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此联为唐·李商隐《晚晴》诗的颔联。作者把“天”和“草”都人格化了,极富情韵。

上联是说,天气久雨,幽草难长。一旦雨霁天晴,那生长在幽僻之处的小草,沐浴着太阳的余晖,就会显出勃勃生机,仿佛老天有意怜惜这微弱的生命似的。在自然景色上是如此,在人们的年岁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晚晴”,比喻人生的晚年。下联是说,雨停日出,夕阳西下,霞光灿烂,有谁不珍视这短暂而又美好的晚晴呢?人之将老,应自警自励,善待余生。在落山前发光发热,尽洒余晖。如唐·高适所咏:“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让红霞满天的晚晴催引出更壮丽的翰墨和风骚吧。

231.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

选自宋·王安石《孤桐》一诗的颈联。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庆历二年进士。初知鄞县,修堤堰,兴水利,贷谷与民,有治绩。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改革家。此联选自《孤桐》(《全宋诗》第十册,第6598页)。

上联是说:

梧桐树年岁越大,根须越壮实。深入地下吸取营养,得到大地哺育、滋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下联是说:

梧桐树直干入云,枝柯纵横。烈日越晒,桐叶长得愈加茂盛,绿叶森森,浓荫如盖,充满蓬勃的生机。

王安石写《孤桐》诗,托物言志。孤桐表面上很孤单,但根扎大地,枝粗叶茂,具有刚健挺拔的精神,表现了诗人顽强不屈的思想品格。

以这两句诗为联,意在形容老年人阅历越久,根基越牢;经受考验越多,就越坚强睿智。今天它已成为激励老年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座右铭。

232.白发人间宝

黄金水上萍

这是宋·顾逢《云边偶成》诗的颈联。载《全宋诗》册64,页40034.其尊老爱老之情跃然纸上。

上联的“白发”,亦称银发,指老年人。《汉书·五行志下之上》:“白发,衰年之象”。上联谓老年人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众所周知,生命是一个过程,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几个阶段。而且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群体也将随之增大。如何辩证地看待老年呢?老年期虽然是人生的晚年,但却是思想上最成熟的阶段,拥有许多优势。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曾言:“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也同样认为“睿智”是老年人的一大优势。他说“完成人生伟大的事业靠的不是体力、活动或身体的灵活性,而是深思熟虑、性格、意见的表达。关于这些品质和能力,老年人不但没有丧失,而且益发增强了。”(《论老年》)从医学生理学上观察,人的大脑有100多亿神经细胞,即使活到90岁,神经细胞比壮年时也不过少1/4左右。古今中外老有所为,大器晚成的人不胜枚举,他们创造了人类文明的银发风景线。这正是日暮云霞美,年高智慧多。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赞颂老人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酬乐天咏老见示》),这是老年人的又一个长处。老年人经事多,阅历丰富,更加懂得事理;看待人生,就像看流水波澜一样富有经验。老年人的智慧,乃是岁月的结晶。老年人作为资深的公民,还是社会安定的天使。老年人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思想文化、革命传统以及稳定社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西塞罗说:“没有老年人,国家就完全不可能存在。”(《论老年》)在家庭中,老年人对于营造家庭温馨、维持家庭和睦同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俗谚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们过去为社会进步和后代幸福作出过自己的贡献,现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发展仍起着积极作用。对于青年来说,老年人是一本必读的生活教科书。《旧约全书·箴言》说得好:“年轻人的活力可佩,老年人的白发可敬。”尊重老人就是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那种“敬权敬钱不敬老”的现象是有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

下联的“黄金”,泛指钱财。“萍”,即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三国·魏·曹丕《于玄武陂作》诗:“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意思是说,黄金虽然如钱财般宝贵,但比起令人肃然起敬的白发来不过如随水漂泊、聚散无定的浮萍一般。这是一副流水对,上下联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用“黄金水上萍”,以进一步说明“白发人间宝”。

233.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之先鸣

此联为鲁迅集句联,并请乔大壮书写,悬于北京“老虎尾巴”书屋以自勉。

上联出自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羲和”,神话中的人物,相传是给太阳驾车的神。“弭节”,抑制调节行车的速度。“崦嵫”在甘肃天水西部。这里指古代神话中的山名,相传是日落的地方。原诗句意为:我叫驾太阳车的羲和,调节行车的速度,希望太阳不要马上向日落的地方迫近。

下联同出自《离骚》:“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鹈”,即杜鹃鸟,又名伯劳,爱在春末夏初鸣叫,所以杜鹃鸣叫,标志落花时节的到来。原诗句意为:趁时光尚早,还来得及有所作为,怕的是鹈提前鸣叫,使许多花草芳尽香消。鲁迅各取原文半句,巧妙地组织成联。上联说,希望时间流逝得慢一点,以便做更多的工作。下联说,光阴有限,唯恐岁月易逝,要做的工作不能完成。永恒的自然与短暂的人生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激起有识之士对时间的紧迫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在鲁迅看来,时间高于一切。他曾说过:“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禁用和自造》,《鲁迅全集》第5卷第249页)他特别反对浪费时间,说:“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第97页)这副集句联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分秒必争、勤奋工作,为人类造福的可贵精神。据其夫人许广平说,这是先生“用作座右铭的一种提示”。他留下的大量著作,都是在珍惜每分每秒的时光中创作出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连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关于“时间就是性命”的时间观,对于我们更好的珍惜时间,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不无启示。

234.骥衰伏枥心千里

龟冷搘床寿百年

此为宋·陆游《杂兴二首》(之一)诗的颔联。《全宋诗》第40册第25067页。

上联语本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骥”,日行千里的好马。“枥”,马槽。意思是说,千里马衰老了,只能伏槽吃草,但它仍向往着驰骋千里。有豪情壮志的人即使到了暮年,他的雄心壮志和热情也不会冷却和消退。曹操气势豪迈,傲视千里的咏志诗句,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一些年龄虽老而报国之志不衰的人,也常用曹操的这些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唐·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宋·苏轼《次刘景文见寄》:“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陆游还有“心如老骥常千里,身是春蚕已再眠。”(《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

下联语本汉·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后遂用作典故,以“龟冷搘床”喻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相传龟鹤有千百之寿,因以龟年鹤寿比喻人之长寿。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也用作祝寿之词。下联用“龟冷搘床”的典故,意在祝愿那些“壮心不已”的老人能享百年之寿。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90岁高龄时,曾谦虚地写了“老骥伏枥”的自寿联:

新功未建长伏枥;

老本无多早啃枝。

235.虽惭老圃秋容淡

且看寒花晚节香

这是宋大臣韩琦《九日水阁》诗的颔联,载《全宋诗》第六册第4073页。

上联的“老圃”指古旧的种植蔬菜、花草的园地。对于“秋”古人有不同的理解:汉代许慎解释:“秋,禾谷孰(孰,‘熟’的古字)也。”(《说文解字》)汉代刘桢则咏叹:“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说明秋天既是庄稼成熟丰收的时节,又是草木凋零、令人悲叹之时。所以,秋就具有金秋喜悦和悲秋伤感的双重文化象征意味。“秋容”,即“秋色”,就是秋天的景色、气象。加上残破的池馆,使园中异常荒凉,故诗人用“秋容淡”三字加以概括。

下联的“寒花”,即菊花的别名。菊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历来为世人讴歌传颂,以菊明志,抒发情怀。屈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陶渊明有“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苏轼也有“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句(《赠刘景文》)。人们所以爱菊、赏菊,固然如唐人元稹所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还因为菊花具有一种凌霜傲寒的气质,它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宋·朱淑真《黄花》)是不慕荣华的坚贞品格和恪守晚节的高尚气节的象征。所以诗人托物寓意,赞颂“寒花晚节香”。元人张伯淳亦有“从教苍狗浮云过,留得黄花晚节香”的诗句(《次韵元颜经历》)。

菊花除供观赏外,还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菊花甘、苦、凉。入肺、肝经。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头昏,眩晕,目赤,高血压病,疔疮,肿毒。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作枕明目,生熟可食。是一味益寿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