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二节 静以养神(1 / 3)

218.宁静而致远

澹泊以清心

上联语出《文子·上仁》:“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亦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的“宁静”指清静寡欲,不慕荣利。亦指环境和心情的安定平静。意谓不宁静就不能加强自身修养,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所以诸葛亮总是告诫后人“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诫外甥》)如何做到宁静致远?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续座右铭》也许对今人有启发:“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论?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宁静致远,不但是修身的要旨,且是养神的必然要求。宋·欧阳修也说:“养神于静则安。”(《欧阳文忠公书示子侄》)应该说,宁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名利所诱,不为灯红酒绿所吸引,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保持心境的平和,享受平静的生活。故有人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下联的“澹泊”,指恬淡寡欲。明·姚舜牧曾说:“澹泊二字最好。澹,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反是以求浓艳,趋炎势,蝇营狗苟,心劳而日拙矣,孰与澹泊之能日休也。”(《药言》)。“清心”指心地清净,无思无虑。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白云观》:“问及长生久世之道,则以清心寡欲为要。”意谓只要能澹泊自守,清心寡欲,就能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心态,得亦不喜,失亦不惊,有利保持心理的平衡。

宁静、澹泊的精神状态,能激发人体自身的生理调控机制,从而使机体内部实现恒稳状态,深蓄厚养、储藏能量,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所以明人谢肇淛说:“高寿之人多能养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无所营求。”(《五杂俎·人部一》)宁静、澹泊更是当代养生的真谛。有道是: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莫问留春术,宁静淡泊比药好。

另有两副言及清闲恬淡的联语:

语言间侭彀积德;

澹泊中皆可长生。

(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言》)

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自有一段真乐;

纷扰不宁,忧患临己,即锦袍厚味,只觉万种奇危。

(清·石成金《传家宝·快乐联瑾》)

广西码坪清真寺有一联对于修身养神也有借鉴作用:

清则身洁心净;

真乃意正志诚。

219.静坐澄思虑

闲吟乐性情

这是宋·邵雍《独坐吟》之二中的颈联。(载《全宋诗》册7,页4596)这一联是他吟诵“体静心闲”的诗句。

上联讲养静。庄子曾言:“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在宥》)韩非也说:“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韩非子·解老》)邵雍承继养静的思想,提出“静坐澄思虑。”这里的“静坐”,指平静地端坐,排除杂念,通过意念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动。澄,即澄清。澄思虑,就是使心澄体静,如苏轼所言:“闭息却虑,扫灭尘相,使心澄湛,诸念不起。”(《上张安道<养生诀论>》)养神之道贵在“静”。静坐不仅能澄思虑,而且能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上联的意思就是要人们澄思静虑,全身放松,达到入静。后来,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则对静坐作了具体诠释:“平居无事时,一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毋间断,毋矜持,降心火入于气海,自觉遍体和畅。”因此,他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老老恒言·燕居》)。

言及“静坐”的对联还有:

气静形安乐;

心闲身太平。

(宋·邵雍《又五首》之一的颈联)

宴坐使人无俗气;

闲来当暑起清风。

(宋·黄庭坚《云涛石》诗的颈联)

清言每不及世事;

静坐可以修长生。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

七旬外翁,固知死之为归,生之为寄;

半日静坐,不识此是何地,我是何人。

(清·俞樾晚年尤爱静坐,常以此得趣)

下联谈闲吟。所谓“闲吟”指随意吟唱。唐·白居易《闲吟》;“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宋·陆游也有《闲吟》:“闲吟可是治愁药,一展吴笺万事忘。”“性情”,指人的思想感情。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闲吟乐性情”,就是随意吟唱,愉悦情志,不要为无关紧要的事而气恼。三国·魏·嵇康的《幽愤诗》有“永啸长吟,颐性养寿”之说。说明随意吟唱,心平气和,不仅能乐性情,娱悦情志,而且能保养心性,延年益寿。

220.优游乐闲静

恬淡养清虚

这是清文学家姜宸英(1628—1699)自题书斋“真意堂”联。姜虽年七十始举进士,但从其书斋名“真意堂”(取陶渊明《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之意)和该联内容看,可知是一位达观之士。

上联的“优游”,谓悠闲自得。语本《诗经·大雅·洄酌》:“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清·王滔《<淞滨琐话>自序》:“优游恬适,舒畅怡悦,所以养乎心者也。”“闲静”,即安闲宁静。语本《荀子·王霸》:“形体好逸而安重闲静莫愉焉”。上联是说,过着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生活,可以愉悦心情。正所谓“淡月轻云,潇洒襟怀而长啸;疏花密竹,优游雅兴而高歌”(清·石成金《传家宝·快乐联瑾》)

下联的“恬淡”,即清静淡泊。语本《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无为则俞俞(从容自得的样子)。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汉·王充《论衡·定贤》亦云:“恬憺无欲,志不在于仕,苟欲全身养性为贤乎?是则老聃之徒也。”后多用以指不热中于名利。“清虚”,清净虚无。三国·魏·阮籍《首阳山赋》:“且清虚以安神兮,岂慷慨而言之。”北齐刘昼说:“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恬心清,则形无累矣。”(《刘子·清神》)明·高濂也说:“养寿之道,清静明了四字最好。”(《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这就是说,只要恬淡无欲,清虚栖心,追求精神的安宁,就能达到养神全形的效果。

当然,这里的所谓清静养神,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无所事事,而是要摒除杂念,专心致志,精神静谧。

221.一声来耳里

万事离心中

这是唐·白居易《好听琴》诗的颔联。《白居易全集》卷第二十三。

音乐与养生的关系,我国古代早有发现。早在秦汉前的《礼记》就指出:“乐者,乐也。”意思是说,音乐就是快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则指出:“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史记·乐书论赞》)三国·魏·嵇康的《琴赋》则说:琴声“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东晋的陶渊明则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的名句。白居易则在《好听琴》一诗中,对自己生性的情趣爱好和听琴对养心疗疾的作用作了令人欣喜的描述。诗曰: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意思是说,我的本性就爱好听琴,一听到琴声尘俗的杂念就一扫而空。只要听到一声琴声,一切烦心的事都从心中离开。那清悠流畅的琴声可以解除病痛,那恬静平和的琴声正好修养正道消除蒙昧。我尤其爱听祭祀天、地、鬼的三种音乐,使我这个老翁的心情更为安适。

宋·欧阳修在《送杨慎序》一文中也曾谈了自己学琴疗心的同感:“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而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宋·朱文公的《琴赞》也肯定了琴的修身养性作用。诗云: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引自元·邹铉《寿亲养老新书》卷之四)所以英国作家沃·海登说:“音乐是医治思想疾病的良药。”(《灯下夜赋·音乐》)正因为琴声有“疗心”作用,所以《寿亲养老新书》的作者主张“奉亲者能琴,时为亲庭鼓一二操,亦足以娱悦其意,和平其心。”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不同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音乐,通过听神经传达大脑,可对人体产生兴奋、抑制、降压、镇痛等不同作用,并可治疗某些疾病。一般说,缓慢轻悠的旋律与柔绵婉转、曲调低吟,清幽和谐的乐章,具有安神镇静的功效;节奏鲜明、节拍爽快、优美动听的音乐,具有舒心解郁的功效;节奏低沉、凄切悲凉之曲,可以起以悲制怒的作用;鲜明、高亢、激昂的悲壮节律,可以激发人的愤怒之情,收到以怒胜“忧”的效果;悠扬的旋律与多变的节奏,给人以欢快喜乐之感。要使音乐养生更好地发挥作用,应根据各人的性格、音乐爱好和修养,以及病情和各种乐曲的作用特点,精心选择音乐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