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二节 限酒戒烟善饮茶(1 / 3)

181.三篇陆羽经

七度卢仝茶

这是旧时北京“听雨轩”茶室的门联。联语对仗工稳,用典贴切。

上联的陆羽,系唐代学者,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嗜茶成癖,且精通茶道,著有上中下三卷十章的《茶经》,分别论述了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和功效,采制茶叶的工具,茶叶的种类与采制方法,烹茶的技术和饮茶用具,烹茶用的燃料与水,饮茶的掌故和药方,唐代茶叶的产地与品质的高低优劣等。正如《新唐书·陆羽传》所云:“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宁可三餐少酒食,不可一日无茶饮。”陆羽的《茶经》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茶学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因而他本人也被世人尊奉为“茶神”和“茶圣”。

卢仝,乃唐代诗人,曾写过一首关于饮茶的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称卢仝为“茶圣”或“七碗茶”,传为文坛佳话。

杭州“藕香居”茶室有一副集句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此联上下联均是集苏东坡的诗句,上联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下联出自《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盛赞西湖龙井茶的清香怡人。

还有两副茶联,也别有意趣:

诗写梅花月;

茶烹谷雨春。

淡中有味茶偏好;

清茗一杯情更真。

182.烟烟酒酒伤身,劳劳碌碌伤神

正正派派做人,开开心心养生

这是清末民初上海杰出名医丁甘仁的养生名言,选自2003年第1期《医古文知识》。

上联首句言明烟酒的危害。吸烟之害,众所周知。早在300多年前的清代医家沈李龙在《食物本草会纂》中就说:“烟草,多食则大气薰灼,耗血损年,人不自觉耳。”《高要县志》则记载得更具体:“吸烟独取一时爽快,然久服面目俱黄,肺枯声干,未有不殒身者。愚民相率习服,如蛾扑火,诚不可不严戢之也。”而酒既为百药之首,但过则伤身。清·吴仪洛《本草从新》卷十二云:“(酒)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神御寒、辟邪逐秽,暖水脏,行药势;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烁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次句阐明过分劳碌(包括体力、脑力劳动),就会有损心脑。《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强调要劳逸适度,“不妄作劳”,才有益身心。

下联,则是做人的道德规范和乐观的心态。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不苟》)“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何谓“正正派派做人”?我们还可以在元代养生家王珪的《泰定养生主论》中找到丁氏立论的依据,这就是:“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忘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虑不邪思,无益之书莫读,不急之务莫劳。”这“五不二莫”不正是“正正派派做人”的基本内涵吗?俗话说,寿向乐中寻。因为“人心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清·张英《聪训斋语》)

山西绛县有一农民为倡导戒烟,曾在自家门口贴有一副戒烟联:

母快乐妻快乐全家乐无边;

父戒烟子戒烟父子不吸烟。

横批:“家风可转”。我们相信,在这位觉悟农民的带动下,也可望“民风可转”。

某茶馆也有这样一副劝人饮茶戒烟的对联:

吸烟有害,花钱买病;

饮茶有益,醒脑提神。

183.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广州陶陶居酒楼有副对联更胜一筹,既用了四个人名,又用了四个典故。既用陶侃、陶潜两名人之姓为号,又推崇两陶德行。

上联的陶潜是东晋时嗜酒的代表人物。在他写的20首《饮酒》诗的序言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他的“善饮”,既不像刘伶醉后脱光衣服,也不像王忱醉后裸体而游,他是以诗酒娱兴,把诗酒融为一体的田园诗人。他常“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别人不能得到的人生快乐和心灵慰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饮酒有度,“止酒独醒”(宋·喻良能诗:“止酒独醒陶靖节”)。易牙,春秋时齐桓公近臣,雍人,名巫,亦称雍巫。长于调味,善逢迎。桓公死后,与竖刁、开方专权,导致齐国内乱。为人不足称,但善于调味,烹饪有术。上联强调饮与烹都要注意“度”。

下联的陶侃,西晋末庐江浔阳人,初为县吏,渐至郡守,系陶潜曾祖父。陶侃精勤吏职,常勉人惜分阴,为人所称。陶侃注重养生,调任广州刺史时朝夕运甓以习其劳,故享寿76岁。夏禹系夏后氏部落领袖,为了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表现夏禹勤奋辛劳,公而忘私,珍惜寸阴的精神。

此联也劝人莫狂食滥饮,既要注意饮食有度,更要珍惜光阴。可作今人进酒楼之座右铭。

184.酒常知节狂言少

心不能清乱梦多

清·方子云撰,选自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

这是一副劝人节制饮酒的对联。诚然,少量饮酒,可以通经活络,促进气血的运行,壮神御寒,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可减少结肠癌早期发生机率,甚至预防老年痴呆。故清·医家吴澄说,酒“少饮之则宣和气血,壮神御寒;多饮之则腐胃烁精”。又说:“酒本狂药,大损真阴。”(《不居集》)清·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酒性皆热,多饮必病”。饮酒过多,则会伤身,损胃烁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所以饮酒必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谈到饮酒限酒,这里不妨引用汪佩琴著《<红楼>医话》所概括的“酒道”的十要十戒:①要慢慢品尝,戒吃急酒;②要自得其乐,戒吃闷酒;③要节制饮量,戒酗饮无度;④要酒菜相配,戒空腹饮酒;⑤要选优质味醇之酒,戒吃廉价烈性劣酒;⑥要吃温酒,戒吃冷酒;⑦要注意保暖,戒酒后防受风寒;⑧要饮后添食,戒酒多食少;⑨要节欲收心,戒酒后纵欲;⑩要敛神定志,戒酒后狂言。饮酒限量怎样把握呢?清人阮葵生在所撰《茶余客话》卷二一谈到“小饮”之法。几亭《小饮壶铭》曰:“名花忽开,小饮;好友略憩,小饮;凌寒出门,小饮;冲暑远驰,小饮;馁甚不可遽食,小饮;珍酿不可多得,小饮”。“小饮”而非豪饮、狂饮,此乃阮氏饮酒限量的经验之谈。从养生和礼仪的角度讲,饮酒的限量还是应该遵行明代御医龚廷贤的那句诗:“酒至三分莫过频”。

下联则启示人们,只有清心寡欲,淡泊宁静,才会神安梦稳。

与此联内容相似的还有一联:

疾病多为贪杯起;

烦恼皆因欲火生。

185.一生有酒唯知醉

百岁无愁即是仙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五代文学家徐夤(寅)的《闭门》:“闭闲门卧小窗,更何人与疗膏肓。一生有酒唯知醉,四大无根可预量。”(《全唐诗》卷七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