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25章 摄影:记录生活美的第三只眼(1 / 1)

摄影也就是拍照片,不过是用心地拍照片。在如今这个高速发达的科技时代,只要你愿意,你的数码相机甚至手机可以一天拍几百张、几千张照片。不过,就像记日记一样,我们要留下我们精彩的生活瞬间,需要花点心思,做一个有心人,摄影就是我们见证生活的第三只眼睛。不妨专门建立自己的一个摄影库,分门别类的记录自己以及和己有关的一个个形象瞬间。

有时候想,摄影真是一门神奇的艺术,200年前不到的样子,人类世界里没有照片,也

没有影像,更谈不上什么电影,以及现在发达的电脑技术。人类的生活,该是多乏味啊。

据说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825年,是被世人誉为“照片之父”的法国人尼瑟佛尔.尼埃普斯所拍摄的第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幅雕版油画,照片中一个人牵着一匹马,使用了被称为凹版照相的技术,也就是在一块铜板上涂一层沥青,这块金属板通过曝光产生图像,然后印在一张纸上。这张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照片”。已被法国政府宣称为国宝,在法国国家博物馆里曾拍卖到39.2万美元。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摄影对我们这些学生是件很新奇的事。我的第一张照片,是和父母合照的,当时我出生100天。据说,照相机是在连云港工作的叔叔带回来的,村里人个个围着他要拍照片,叔叔忙都忙不过来。一周岁的时候,母亲把我带到镇上吃包子,不晓得什么原因,我那天吃的很多,好像第一次单独吃了一笼包子,肚子鼓鼓的,母亲到照相馆为我拍照纪念。由于吃的太饱,我甚至都坐不稳,还是母亲在背后扶着我拍了一张有点酒囊饭袋的纪念照片。第一张彩照,是一个台湾亲戚拍的,当时我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和同学拍了两张照片。当时的感觉,连身旁的美人蕉都拍出了,花朵有黄有红,映衬着我们几个小毛头,彩照真是漂亮极了。

初三的时候,我通过杂志邮购了一款尼康相机,价格好像是200多元。于是兴奋地买胶卷拍来拍去的,很有感觉。初三毕业,聚会的时候,我大大地秀了下我的摄影技术,记得几个特别要好的同学一起到邵伯船闸拍毕业留念照,其中自己的初恋还在里面,偷喊她一声,她蓦然回首,来了张一笑百媚生的回眸照,成为经典,一直保存在自己的影集里。

读大学的时候,加入的第一个社团就是摄影团,一个好友,因为摄影泡上了有同好的外语系女孩子,后来还结婚了。有一次社团让我们单独去采风,我骑车到扬州北郊的隋炀帝陵,当时陵墓还未修,一个荒凉的大土堆,唯有当年扬州知府伊炳绶题的墓碑能够辨认,巧合的是,在那里遇到了两个80多岁的回乡探亲的台湾老兵,听他们讲述“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的苍凉,遥想杨广当年,也是雄姿英发,二十出零就成就霸业。可惜打得江山,却守不得江山,落了个众叛亲离,身亡异乡,只剩下雷塘草冢。我给老人拍了好多照片,也为隋炀帝陵拍了很多照片。可是,该死的是,第一次进学校暗房室洗照片的时候,不幸把胶卷全曝光了。等我再去那里时,隋炀帝陵已经翻土大修,再也拍摄不出当年的苍凉,人非物也非。

工作的时候,姨娘在香港为我买了奥林巴斯的数码相机。虽然不是专业摄影的,但是利用工作之便,我最喜欢穿梭于扬州的大街小巷。拍了很多照片。教场拆迁的时候,我在曲艺团的楼顶上,看到一座静静地古老四合院,从上到下俯视,看不到任何有住家的生气,不过,在四合院天井的晾绳上,我看到一个老年人带的那种绒线帽,安静地晒在那里。可以想象,这房子里不但有人住,而且还是个年迈的老妪。在另外一个小巷里,我拍到一只白猫坐在一个被扔掉的竹椅上打盹,它的旁边,放着一盆废弃的塑料鲜花。这两张照片,最后还被一家摄影杂志采用,感觉真不错。

当年在报社周刊部,有个最好的同事就是搞摄影的,?他叫石桂新,外号石头,是从浙江过来的摄影记者,学艺术的,人很帅气,有才。我跟他的第一次接触,是我被调配做楼市时,北区有个大官人家楼盘开盘,石头去拍图片。他打电话给我,说找了很多地,没有找到,后来我才发现,那个大官人家,不是一般地远。骑自行车,需要四五十分钟。他没有抱怨,笑嘻嘻的。说只要拍到想拍的照片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石头说,搞摄影的男人,首要的就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有好作品。?每个星期,只要喊他去采访,他从没推辞过,有时其实也就拍一张照片。由于版面安排,我每个星期都要接触企业老总,石头在一旁乐于倾听,有时,也说两句自己的见解。浙江人,本来全身都是胆,石头是真男人,他告诉我他的远大理想,并在努力实施,一切都要重头开始。石头说,他不怕辛苦,但是他能从任何拍摄照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

石头后来还是走了,并在温州娶妻生子,他说他得谋生活,摄影是他的爱好,但作为一个男人,他不会丢弃声音,摄影让他懂得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和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