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45、独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独断者,微密之营垒也(1 / 1)

原文

夫权者,神圣之所资也;独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独断者,微密之营垒也。此三者,圣人之所则也,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圣人之憎恶也内,愚人之憎恶也外;圣人将动必知,愚人至危易辞。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知者善谋,不如当时。精时者,日少而功多。夫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是以圣王务具其备。而慎守其时。以备待时,以时兴事,时至而举兵。绝坚而攻国,破大而制地,大本而小标,埊近而攻远。以大牵小,以强使弱,以众致寡,德利百姓,威振天下;令行诸侯而不拂,近无不服,远无不听。夫明王为天下正,理也。按强助弱,圉暴止贪,存亡定危,继绝世,此天下之所载也,诸侯之所与也,百姓之所利也,是故天下王之。知盖天下,继最一世,材振四海,王之佐也。

——《管子》

译文

权谋,是神圣君主所依赖的。独到的明智,好比天下的利器;独到的判断,好比一座精密的营垒。这二者是圣人所要效法的。圣人总是戒慎事物细小的苗头,而愚人只看到事物暴露以后;圣人憎恶内心的恶劣,愚人憎恶外形的恶劣;圣人一动就知其安危,愚人至死也不肯改变。圣人都是能捕捉时机的,但不能违背时机。智者善于谋事,但不如抓好时机。精于时机,总是费力少而成果大。谋事无主见则陷于困境,举事无准备则归于失败。所以,圣王务求做好准备而慎守时机。以有所准备等待时机,按适当时机兴举大事,时机一到而开始兴兵。绝坚壁而攻下敌国,破大城而控制敌地,根本雄厚而目标很小,保全近国而攻伐远敌,用大国牵制小国,用强国役使弱国,用人多招取人少,德利百姓,威震天下;令行于诸侯而不遭反抗,近的无不服从,远的也无不听命了。本来一个明王担当天下的领导者,是合理的。抑强助弱,禁暴国而阻贪君,保全亡国而安定危局,继承绝世,这都是天下拥戴,诸侯亲附,百姓称利的事,所以天下乐推以为王。至于智谋盖天下,断事冠一世,才能震四海的人,这便是王业的佐臣了。

法家智慧故事

身为管理者必须要有独到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一个优秀管理者能够防微杜渐,不为表象所迷惑,懂得等待时机,善用机遇。歌德说过“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有才能的人遇上好机会,能够大展宏图;平庸之辈,遇上好机会,也可略施一技之长;但是没有机遇或者总是错失机遇,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很多,但有大智慧的人却很有限。这里包括非常恰当的审时度势,非常精到的自我认识和判断力,以及及时收放的魄力。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称为一代商圣。范蠡足智多谋,智慧超群,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范蠡年少时人们都把他看成一个不正常的人。不过他看问题却像圣贤一样明察一切,人们简直无法和他交谈。范蠡跟随越王勾践,深谋20多年之后,终于灭了吴国。越国称霸,勾践拜范蠡为上将军。但是范蠡在长期与勾践的接触中,对勾践的人品、性格有深刻的了解。范蠡看出勾践是“大恩不报,大功不还”之人,不是一个可以共患难的人,不顾他的威胁,偷偷乘船离开了。

离开越国之后,范蠡还给老朋友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长颈鸟喙,只可与同患难,而不可与之同乐,子何不去?”文种见信后,也感到后怕。他忧心忡忡,称病不朝,被人报告了勾践。勾践决定对文种下手。

这一天,勾践召见文种,文种到达,还没说话,勾践就拿出一把宝剑递给文种。说道:“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这话等于让文种自杀。面对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勾践,文种无话可讲,长叹一声,自杀而死。一代名臣,落得如此悲惨下场,只怪没有听范蠡的话,没有看透勾践。

而范蠡离开越国以后改换姓名,到了齐国自谓鸱夷子皮,在海边辛辛苦苦地耕种劳动。没多久,身家就涨到数十万,成大富翁了。齐人听说他的厉害,想拜他为相。范蠡喟然叹道:受这种尊重,不是一个好兆头。于是,他把相印还回去,把钱财散给亲友,拿一点值钱的宝贝就云游去也。到了陶这个地方,范蠡认为这是天下的中心,交通便利,可以致富。他便候时转物,专作物流业,没过多久又富可敌国了,天下称其为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