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39、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1 / 1)

原文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

——《韩非子》

译文

如果有才能而没有权势,虽然贤能也不能制服不肖之徒。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放到高山上,那么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沟壑,并不是木材很长,而是站的地势很高。夏桀作为天子,能够治理天下,并不是他贤能,是他站的地势很重要;尧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能管好三家人,并不是他不贤,而是他的地位卑微。千钧重的东西得到船载就能浮在水面上,几两重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沉入水中,并不是千钧轻而几两的东西重,是有载体与没有载体的关系。所以短的东西放在高处是因为它的位置,不肖之徒能够制服贤人是因为权势。所谓人民的主人,天下人同心协力来拥戴他,所以能够安稳;民众同心同德共同树立他,所以能够尊贵。臣子守住所擅长的,尽其所能,所以用忠诚来尊重主人。主人驾御忠臣,那么长期安乐就会产生而功业和名声也能成就。名称与实际相互扶持才能形成,形体和影子相互对应才能确立,所以臣子和主人有共同的欲望却有不同的职事。

法家智慧故事

法家认为君主必须依靠权势,君主控制权力有利于治理国家。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吸收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经过个人熔铸,使法、术、势三者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了法家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在韩非子的法治理论中,其中法是官府公布的成文法,是编著在图籍上的法规;术是君主暗藏心中的权术,是驾驭臣民的手段;势是君主掌握在手中的权势,是控制臣下的凭藉力量。韩非子将严峻的“法”、诡谲的“术”、专制的“势”这三种学说综合起来,形成法家完整的政治学说。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由于常年的政治高压秦王朝只维持了15年,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又错误地认为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刘邦在世之时,由于这些诸侯王刚刚被封,羽翼未丰,或年龄尚幼,还没有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刘邦死后,由于文帝是以诸侯王身份被宗室大臣拥立而登上帝位的,为宠络刘氏宗室,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王。此时各诸侯王业已长大,他们在自己封国内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文帝死后,景帝即位,晁错先后任内史、御史大夫,他提醒景帝注意吴王刘濞的动向,建议削夺诸侯的封地。他强调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先后削去了楚王戊、赵王遂和胶西王卬的部分封地。

景帝的这一举措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被削地的诸侯王们心怀不满,而未被削地的诸侯王们兔死狐悲,也都惶惶不可终日。景帝三年冬,景帝下令削夺吴国的会稽、豫章郡。吴王刘濞闻讯后,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先攻梁,再围齐,前锋直指今河南东部。景帝见叛军来势凶猛,一时慌了手脚,听信了袁盎的谗言,将晁错腰斩,以图换得吴、楚退兵。但叛乱的诸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但没有退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刘濞公然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当此之时,景帝才恍然大悟,下决心以武力镇压叛乱。

发生在西汉的这场“七国之乱”,最终凭借刘启胞弟、梁王刘武的全力阻击,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叛军粮道,历时三个月得以平定。但它却给后世留下发人深省的启迪。景帝用武力平叛后,继续实行分割王国的政策,剥夺诸侯王对王国的统治权,王国失去了原有的相对独立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