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22 古诗两首(2 / 3)

(马明娟)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两首古诗都是借由读书、观书,阐述了生活中的某种哲理,可称之为哲理诗或说理诗。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阐发事理。朱熹的《观书有感》借物明道、借景喻理,因此,本课教学除了注意古诗教学的一般要求外,还必须从本课两首古诗说理这一特点出发来设计实施。设计教学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语言之美;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验,领悟诗情、诗意、理趣。

“思路提要”

本课教学大致思路为: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读背体会。

“过程揭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背诵导入。

不久前我们一起学习过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在座的同学中肯定有不少能够背诵这首诗歌的,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

2.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陆游的诗歌,题目是“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课题)。

(1)学生试说题意。

(2)引导交流讨论。

“示”,指示,训示的意思。“子聿”,陆游有七子,陆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54岁时生(1178年)。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这首诗来教育、训导自己的儿子。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学生自学全诗。

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读一读,想一想。

(1)你掌握了哪些字词的正确读音?

(2)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你知道诗歌大意吗?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诗歌。

指名朗读诗句。

正音:聿(yù)、躬(ɡōnɡ)。

(2)说大意。

题目意思是说,诗人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陆聿。

诗歌大意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青少年时代花费很多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取得成就(两句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工夫)。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够完善、不够深刻的,要深入透彻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释疑难。

学问:学与问,读书学习,做学问。

无遗力: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始:方,才。

成:有所成。

终:到底,毕竟,终究。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躬,亲自。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

(1)自由读,要求读顺、读通。

(2)指导读。

朗读前两句,要注意突出“无遗力”,并读出“少壮工夫”与“老始成”的对比的味道,强调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

朗读后两句,要注意突出“要躬行”,读出“纸上得来”与“躬行”即“知”与“行”对比的味道,强调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必须亲自实践。如果止于书本,花再多的工夫到老也未必有成。

2.说一说。

(1)提问:读懂了这首诗,你觉得感受最大、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诗?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交流你的想法。

(2)练说。

引导学生大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指点。

教师平等主动地参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

①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做学问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年轻时必须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到了年老时才有可能有所成就,不能心存侥幸,以为不付出或者少付出就能有所为、有所成。通过这两句诗人强调做学问必须全力以赴,付出艰辛劳动,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

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显然,诗人的思考并没有停留于“学问无遗力”,而是由读书引向实践。诗人认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是肤浅的,不够完善的。要真切透彻地理解,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书本知识学习必须与亲自实践密切结合,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变成真正的学问。

3.想一想。

(1)提问。

① 诗人为什么说“少壮功夫老始成”?不花工夫行不行?少花工夫行不行?

② “纸上得来终觉浅”,诗人是不是不重视甚至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③ “躬行”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2)思考。

(3)交流。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1.朗读背诵。

2.总结全诗。

观书有感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经有过这样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其实,古人不仅明白读书重要,而且强调读书还需思考,所谓“读而思之”,方能真正有所悟、有所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它是作者读书有所思、有所感而写成的。看看学习之后,我们从中会得到怎样的启发。

2.揭题。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板书),作者是宋代大学者朱熹。

(1)简介作者。

(2)解释题目。

作者读书,心有所感,于是写成这首著名的七绝。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学生自学全诗。

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读一读,想一想:

(1)你掌握了哪些字词的正确读音?

(2)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你能说说诗歌大意吗?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诗歌。

指名朗读诗歌。

正音:鉴(jiàn)、徘徊(pái huái)、渠(qú)、为(wèi)。

(2)说大意。

半亩大小方形的水塘就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它是那样澄澈明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清晰可见它们闪耀浮动,美丽诱人。试问这水塘怎么会如此清澈明净的呢?因为从它的源头源源不断地有活水流来。

(3)释疑难。

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倒映在清澈的水中闪耀浮动。

渠: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里代“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前两句写景,明丽清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意境优美,令人神往,朗读时要充满感情。

后两句说理,但自问自答,理在其中,非常巧妙。朱熹读书有感正在于此,所以,朗读时既要紧承前两句,读出诗人惬意于美妙景致,又要读出诗人读书有得的那番自得。

2.说一说。

(1)提问:你觉得诗中哪一句写得好?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交流交流你的感受。

(2)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