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22 古诗两首(1 / 3)

教材分析

“题解”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关于陆游的情况,第四课《示儿》中已有提及,这里仅就课文所选的诗歌作一点阐释:

诗歌以“冬夜读书示子聿”为题,“示”含有指示、训示的意思;“聿”,读yù,“子聿”是指陆游的幼子陆聿。诗人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大概是读书有得,生发某种感想,于是将其写成诗歌来教育儿子子聿,指示读书的正确途径。

《观书有感》是朱熹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朱熹(1130~1200),南宋大理学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学问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朱熹的诗作并不太多,但往往寓意含蓄,富有哲理意味。课文所选这首诗歌取题“观书有感”,意思是看书阅读过程中有了感悟,于是以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首题为《泛舟》又作《观书有感》的七言绝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课文所选的诗歌与这首诗歌意脉相通、相辅相成,所以有的本子就干脆以《观书有感二首》并提了。

“结构分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歌通过古人做学问的情况和自己读书的体会,阐明了要获得真知,必须亲自参加实践的道理。

全诗四句,也可以按照上下联来理解:

一、二句是上联,描写古人做学问的情况。

这里的两句有着转折之意:“无遗力”与“老始成”表达了古人做学问,年轻时候不遗余力,锐意进取,到了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啊!

——这里以古人做学问的实际情形来暗示做学问必须不惜花费毕生精力。

三、四句是下联,紧紧照应前两句的诗意,由读书引向实践:光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肤浅,不够完善,要真切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这里揭示的是又一条学习规律,也就是书本学习与亲身实践密切结合。

统观全诗,揭示做学问的道理,一是“少壮工夫”,二是必须“躬行”,二者密切相依,连成一体,不可偏废。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自己读书的体会。 从诗意来看,作者似在说明博览群书,深入探究,不断吸取营养,便能豁然贯通,领悟到一种新的境界。其实,这首诗歌的意义并非绝对囿于读书上面,我们可以扩展理解,领悟蕴含其中的某种哲理。

全诗四句,可从上下联的角度来理解:

一、二句是上联,描绘天光水色景象,半亩方塘就像明镜一样,倒映了天光云影,构成一幅动人的图画。

——这是把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方塘,进而以清澈得倒映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三、四句是下联,紧接上联方塘清澈倒映的景象描绘,生出疑问,明确作答,点示了自己的读书之感。

——这是借助上联描绘的景象来揭示题旨,突出了不断输送源源活水是清澈之本,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字词推敲”

“学问”:这里不作名词讲,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不遗余力,亦即全力以赴。

“老始成”:始,才的意思。

“终觉浅”: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绝”字用在这里,具有加强程度的作用,含有绝对、肯定的意思,连同下面的躬行,表达了没有任何条件,不容置疑的意思。

“躬行”:亲身实践。躬,作“亲自”理解。

“一鉴开”:鉴,镜子;开,打开。关键是为什么用“开”。原来古代的镜子往往用镜袱盖上,使用时才打开。

“共徘徊”:徘徊,来回移动。值得探究的是一个“共”字,一齐的意思,指的是“天光云影”一齐晃动,因为方塘之水清澈得有如明镜,纤毫毕现,这才能够“共”得起来,可见诗人遣词之准。

“渠”:这里是代词,指它,亦即方塘。

“清如许”:这样的清澈。关键是“许”,带有表示程度的意味,这样的意思。

“句子含义”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两句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但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取得成就。这两句中暗含转折,启迪思考:书籍资料浩如烟海,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在年轻时代就要肯花精力,不能侥幸一蹴而就,轻易成功,强调的是读书做学问要不惜花费毕生精力。这里的“无遗力”与“老始成”相辅相成,饱含了事物的辩证法在里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句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够完善的,要能获得真切而深刻的理解,绝对需要亲自的实践。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它是诗人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中悟出来的道理,涉及我们常说的“知”和“行”的关系,启示我们明白: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的意思是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映现出来。这两句是用来譬喻的,“半亩方塘”不算很大,但是为什么能把天光云影反映出来?因为它很深、很清,如同明镜一样。实质上是诗人把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并且又把能反映天光云影的情景喻为心智容量既广,见理又明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这两句仍然以方塘作为譬喻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人的智慧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来。显然,这两句是诗人读书后所产生的感想,一、二句的比喻是为这里的表达感想而作的形象铺垫,使感想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所依据,这才能令人信服。

“写作特色”

宋人诗歌往往以理语介入,甚至通篇讲理,后人颇多指责。诚然,诗歌常常以形象感染人,以情意打动人,以境界愉悦人。生动的形象,真切的感情,优美的境界,确实能使读者产生美感,较之枯燥的说理,自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然而,如果以喻明理、理寓象中,也能发人深思,产生好感。譬如课文所选的两首宋诗,虽然也在阐明事理,但并不枯燥乏味,令人生厌,反而让人有通透之感,乐于接受。下面,就谈谈这两首诗的各自特色:

《冬夜读书示子聿》比中明理,真切可感。

这首诗的“少”与“老”形成对比:古人读书不遗余力,十分刻苦,少壮时下了苦工夫,到老时方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学问多么艰辛不易;“知”与“行”形成对比: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未必有成,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必须亲自实践。这两组对比,互为补充,既要刻苦读书学习,又要亲身实践,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深刻地领悟事理。这是在说理,但毫不觉得枯燥乏味,反有透彻显豁之感。

《观书有感》取喻明理,形象生动。

这首诗先给我们描绘了半亩方塘的形象:方塘之水清澈明净,犹如纤尘不染的明镜,将天光云影映现其中,纤毫毕现。这是使人愉悦的形象,似乎并非阐明道理,其实道理暗含其中了:如果不是塘水清而深,混浊一片,能映现天光云影吗?而人的心智也像这塘水一样,只有容纳深广,聪睿旷达,才能悟道明理啊!同时,这首诗紧接着仍然以方塘譬喻,采用了问答句式,表面上是问池水何来如此清澈,表面上是答因有源头活水,实际上还是借以明理:如同池水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一样,人的心智能够开豁,也是由于源源不断汲取知识、融会贯通所致啊!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这首诗大约因此才传诵不衰的吧?

相关小说

公共政策研究导论 科普 / 全本
公共政策研究导论
黄维民,冯振东
28万字2018-12-2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科普 / 连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曹长盛主编
23万字2019-01-04
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科普 / 连载
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朱启臻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近些年来受到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中国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重要措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1999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正式立项,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列为研究项目。本书从乡村建设运动开始,纵向考察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同时横向考察了近些年各地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24万字2019-01-04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自然灾害 科普 / 全本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自然灾害
÷õ
本书由作者梅玫编著的《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自然灾害》。
15万字2020-07-15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珍 科普 / 连载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珍
山西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出土的文物以及出土的过程,反映了唐宋以来中国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海域部分的商道情况,以及反映了当时中国和海外的频繁交往以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5万字2018-12-22
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新评 科普 / 连载
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新评
刘书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研究并评估工党这种类型的社会主义政党的历史演变和历史经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项课题,对于认清未来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也有重要的启示。一部颇有中国特色的开创性的学术专著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我国对工党、社会党这一类型社会主义政党的理论、政策、实践、历史、现状和未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但愿共产党和社会党这两支最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力量的联合和协作进一步加强,以期为
22万字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