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4 安塞腰鼓(1 / 3)

教材分析

“题解”

这是一篇激情昂扬的动人散文。

“安塞”,是陕西省的一个地名,该地自古以来就因腰鼓闻名,而今的腰鼓更是推陈出新了。

“腰鼓”,有两个含义:一指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挂在腰间敲打。二指一种民间舞蹈,腰间挂着腰鼓,一边跳舞,一边敲打。课文是散文,当是第二种含义。

“安塞腰鼓”这一标题,由地方名称和乐器名称组合而成,意在表明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就是安塞地方的腰鼓舞蹈,将其作为标题突现出来,大概因为安塞这个地方的腰鼓舞自成一格,别具风味,作者将放笔描写,纵情赞美,令读者读后难以忘怀吧?

“结构分析”

这篇散文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描写了安塞腰鼓气势磅礴,震天动地,描绘了安塞腰鼓舞姿劲健,节奏分明,赞美了安塞腰鼓艺术精湛,扣人心弦,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全文二十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一至八自然段):描写安塞腰鼓的静姿动态,赞美它壮阔、豪放、火烈,使人精神亢奋。

先描写安塞腰鼓的静姿——

跳舞的后生小子身材壮实、精神旺盛,他们如同高粱一样沉稳安定、静穆无声。

接着描写安塞腰鼓的动态——

这些后生小子突然爆发,敲起鼓来“发狠”、“忘情”、“没命”,跳起舞来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

这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舞蹈的壮阔、豪放、火烈,震撼世界,难怪作者要脱口而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二段(第九至十一自然段):描写安塞腰鼓响声沉重,撞击山崖,撞击观众,引起强烈反应。

这一段主要从安塞腰鼓的声响着眼,引起反响,自然也要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赞美了。

第三段(第十二至十四自然段):描写安塞腰鼓的后生小子全力搏击,能量无穷。

先写后生搏击,“有力”、“急速”、“大起大落”,“震撼”、“烧灼”、“威逼”径直而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归结到一点:安塞腰鼓的后生小子有着奇伟磅礴的能量!

接着点出这些后生小子怎能如此搏击?何来这等能量?——黄土高原的生养啊!

因此,接踵而来的赞美就连上黄土高原了:“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四段(第十五至十六自然段):赞美安塞腰鼓的舞姿。

这一段前面采用了排比句式,强化了安塞腰鼓舞姿的“充满了力量”、“呼呼作响”、“匆匆变幻”,使人“战栗”却又是“享受”,这就与众不同了。

因此,接下来采用使动笔法,突出安塞腰鼓的非凡特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第五段(第十七至二十自然段):描写安塞腰鼓舞姿和鼓点的深刻内涵以及停止时的寂静之感。

这一段是深层揭示。前面写安塞腰鼓的动态、响声、力量、舞姿,这儿则是揭示安塞腰鼓舞姿、鼓点的内涵,他们的痛苦、欢乐、现实、梦幻、摆脱、追求,都贯注其中并且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同时又描写了安塞腰鼓停止之后的感受,“寂静”、“陌生”、“另一个星球”、甚至还有“渺远的鸡啼”,其实是强调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使人离开它就会产生异样感觉了。

这结尾一段先动后静,与开头的先静后动形成有趣的照应,结构上层次清晰,十分完整。

“字词推敲”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句中的“茂腾腾”一词,查阅一般词典,是难以找到的,应该说,它是当地的一个方言词语,精干壮实、气势旺盛的意思。这儿为什么要用这一方言词语来形容后生小子?因为标题是“安塞腰鼓”,写的是民间舞蹈,由当地人演出。安塞,地处黄土高原,那里的小伙子粗犷豪放,用“茂腾腾”来形容他们特定的长相、气势,是再恰当不过了。在一般文章里,方言应尽量少用,必要时用一用,自有它的特殊功能呢。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句中的“震撼”、“烧灼”、“威逼”三个词,不能机械地从词义本身理解,而是要联系文意去理解。句中的“它”是指上面所写的后生们演安塞腰鼓时使出浑身解数,有力、急速、大起大落的搏击。这搏击力度强劲,令你有震撼之感;这搏击燃烧着激情,令你有烧灼之感;这搏击气势磅礴,令你有威逼之感。必须知道,后生们献演安塞腰鼓,全身心投入,融进其中的是他们活跃、强盛的生命力啊!

“句子含义”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一句实际上是在赞颂安塞腰鼓的艺术力量,后生们跳起安塞腰鼓来倾注了全部力量,倾注了全部激情,这力量,这激情,自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观看腰鼓的人们会产生奇异的感受,仿佛空气增加了热度,仿佛阳光也不是静静照射,在安塞腰鼓光与影的结合中,让人感到它向四处溅射,仿佛周围世界受到感染而洋溢着振奋激扬之意了。这一句是在赞颂安塞腰鼓的力度、激情和巨大感染力。

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艺术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不是舞蹈动作的机械模仿,而是投入了表演者的喜怒哀乐、理想激情,赋予了腰鼓真正的灵魂。安塞腰鼓为什么这样动人?就因为那些后生将安塞人的“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统统融入“舞姿和鼓点”中,它们与艺术交织一体,旋转凝聚,乃至升华为安塞人的风采、思想、感情,照见了安塞人的精神面貌了。

“语段理解”

本文的第六自然段是正面描写安塞腰鼓,是对安塞腰鼓形象生动的介绍,让读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印象。因此,这一语段要详细理解: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是叙写安塞后生们跳起安塞腰鼓来全身心投入,简直不顾一切——“发狠”,表现出厉害劲儿;“忘情”,表现出无法节制自己;“没命”,表现出不要命,豁出所有劲儿。这是对后生们献身艺术的生动揭示。

第二句紧接上面发狠、忘情、没命的揭示,突出后生们的“狂舞”,作者用了一个生动比喻,亦即如同“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块”,显得强劲有力,急骤异常,“狂”的味儿透纸欲出。

接着围绕“狂舞”,具体描写:以“骤雨”比状鼓点急骤密集,以“旋风”比状流苏样的饰物振荡飞扬,以“乱蛙”的蹦跳比状他们的舞步,以“火花”比状他们的瞳仁闪射光芒,以“斗虎”比状他们的风姿凛然生威,强健无比。这就将“狂舞”的声响动态表现俱足,给人具体可感的效果。

这一场景怎么评价?读者的感受会是怎样?作者巧妙地列出了“壮阔”、“豪放”、“火烈”三个词语,对照上面的描写,确实恰如其分啊!

末了是“——安塞腰鼓”,既表明这就是安塞腰鼓,带有诠释性的轻轻一点或者干脆是重重一击,饱含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写作特色”

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句式上。作者为了充分表现安塞腰鼓的不同凡响、震撼人心,大量运用了排比,以增强气势,给读者以强烈刺激,从而产生鲜明印象。

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上面刚刚写到的一旦表演起来,后生们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黄土高原上爆发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又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层层逼近,气势如虹。而“交织!旋转!凝聚!升华”,几乎一词一叹,给人无穷力度之感。

同时,本文语言手法还多用比喻,使所写形象更为鲜明。例如后生们朴实得像高粱,“狂舞”的形容更是一连串比喻了。形容安塞腰鼓的沉重响声碰撞山崖、碰撞观众之心,使之都变成牛皮鼓面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艺术地运用了“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竟然多达四处,不是重复,而是反复,它除了结构上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借以抒发作者强烈的赞颂之情,具有重要的感染力量。让我们高诵吧——“好一个安塞腰鼓!”(唐瑞梅)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读完本篇课文,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安塞腰鼓那奇伟磅礴的气势、催人奋进的力量;感受到后生们粗犷豪放的性格、昂扬高亢的激情,也会情不自禁地像作者一样朗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如何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走进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叙写的动人场景中,感受安塞腰鼓别具一格、涨溢活力的精湛艺术,与作者感同身受呢?建议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引导利用相关资源。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腰鼓这种打击乐器并不熟悉,腰鼓舞这种民间舞蹈也不常见,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源,得到比较直观感性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曾经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有关镜头;可以邀请会跳腰鼓舞的老师、学生或认识的亲朋好友,为学生们表演一段;可以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在全班交流;如果能找到一段关于“安塞腰鼓舞”的影像播放给学生看,那就再好不过了。有了这些课外资源的铺垫和分享,学生再来阅读课文,就容易入境悟情了。

2. 指导体会词语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提出,学生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课文后面练习第三题则要求:“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显然,教学本篇课文,必须高度重视词义教学。一般说来,词语用在某篇课文里,总是有着特定的环境的。而文中的一些语言,恰恰具体表现了词语的意思。所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确切意思,是最经常、最主要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方法。比如“茂腾腾”,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就不见它的踪影。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生可以轻松“搞定”。学生理解了词语的确切意思,感悟课文的内在情蕴,自然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