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7 船长(1 / 3)

教材分析

“题解”

这篇课文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改编的。

小说以“船长”为题。如此标题,也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船长”,顾名思义是一船之长,以之入题,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船长应该成为本篇的中心人物,重点描写对象。

在江河湖海中船舶不计其数,船长也数不胜数,那么,本文所描写的船长该会是谁?

既然船长是本篇描写的中心人物,人与事连,事与情牵,这位船长有什么感动人心的事迹,又体现了怎样异乎寻常之情?否则,哪会值得雨果这位世界驰名的大作家挥笔一写?

有以上思考和联想,自然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急切地来一探究竟了。

“结构分析”

这篇小说叙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全文三十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至二自然段):写客轮被撞,情势危急。

先点示时间、人物,交代客轮“诺曼底”正在正常航行途中。

接着突出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船头,渲染了可怕态势;随后便是“玛丽”号巨轮直撞“诺曼底”号侧舷,“巨响”、“大口子”、“震荡”、人们慌乱一团……

这一段描写事故发生,为下文详写哈尔威船长指挥自救渲染了氛围。

第二段(第三至二十八自然段):写船长沉着镇定,指挥自救。

先是下达命令——

(放救生艇先走、跟上、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接着指挥自救——

(检查受损情况和所剩时间布置有序撤离救援见习水手船体沉没海底)

自救过程写得简捷有力,几乎是一句一节,既突出了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又显示了哈尔威船长的沉着、果断、周到。

第三段(第二十九至三十自然段):写船长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先展现哈尔威船长的庄严形象,仿佛一个鲜明的特写镜头。

接着点示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格和可贵精神,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上述分析可知,这篇小说依循“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遇险”是起因,“殉职”是结局,重点是“自救”过程:小说着力描写了船长哈尔威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自救,表现了高尚的忘我精神,显得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形象鲜明。

“字词推敲”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句中的“突然”一词表明出乎意外,具有突发性;“冒出”一词与夜雾相连,从雾中突然显露;“阴森森”一词带有可怕或恐怖的意味。这三个词连在一起,渲染了事故即将发生的氛围,令人心悸,用得恰如其分。

“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这是哈尔威船长的命令,一个“全”字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心系每一位旅客和所有船员,毫无例外,也表现了他的坚定决心,不让一个旅客或船员出现意外伤害,这是船长的职责啊!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句中的“指挥”、“控制”、“领导”是不是可以删除为“指挥”或其他?要不要全部连用?显不显得重复累赘?不!这三个词各司其职:作为船长,他当然要在船只遇险时“指挥”自救,谁先谁后,怎样进行,少了指挥不行;船只遇险,人们慌乱,局势一旦失控,将不可收拾,船长怎能不及时“控制”?而船只遇险,先要救旅客,同时要兼顾船员,船员还要协同船长安排撤离,这就需要“领导”了。因此,这三个词既互相关联,又各尽所用,不是哪一个词可以兼容替代的。

“句子含义”

薄雾笼罩着大海。

——这一句字面上简单明白,实际上是对小说自然环境的巧妙揭示:因为海面上有薄雾笼罩,所以造成视线不清,才导致了“玛丽”号巨轮撞击“诺曼底”号客轮的事故,才有了后面一系列情节的发展。

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这一句紧承上文哈尔威船长的命令而来,在轮船遇险的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下达了“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的命令。船上的旅客加上船员正好60人,连同船长自己则是61人了,哈尔威船长的命令中把自己排除在外,可见他一切为了他人安全的忘我精神,多么崇高、可敬!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一心想到的是先救乘客,把救援妇女和儿童摆在首位,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震撼着船上的每一个人,当然没有谁会违抗他的意志,而是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和服从之感,“伟大的灵魂”正是人们当时对船长的真切感受,对这样无私的船长谁不崇拜?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句话是对哈尔威一生品质的赞颂。面对死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壮烈献身,完成了英雄壮举,对此,谁不由衷钦佩?一个“又”字表明此类情形不止一次。

“语段理解”

课文第二十九至三十自然段是全文的收尾,写哈尔威船长坚守岗位,以身殉职,实际上是全文意旨的集中体现,必须深入理解:

第二十九自然段从两个方面展开描写——

一是展示特写镜头。

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形象十分高大;他没有手势,没有话语,“一……也……”的句式表示了强调,强调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选择死亡,随船沉没,内心没有一点波澜,十分平静,多么难能可贵!

二是人们的反应。

人们透过薄雾,凝视船长:前者用“阴森可怖”,显现出当时的氛围和人们的心理感受;后者用“黑色的雕像”状写船长,表现了船长一动不动、庄严肃穆。这情景会永远留在人们记忆里。

第三十自然段则是对船长的总结和赞颂。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以自己的实践,完成了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做人之道。尤其是末了一句更是凝练集中地赞美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实在感人至深。

“写作特色”

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是运用对比方法,揭示人物品质。

客轮遇险以后,船长想到的是60人的安全,唯独没有想到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

在人们混乱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两相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二是运用语言动作,突出人物性格。

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调遣,危急中还不忘救援见习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人物沉着、果断、坚定的性格特点。

三是推出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展示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小说体裁的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借助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揭示人物性格,传达思想感情。

本文以“船长”为题,着力描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撞击后即将沉没的危急时刻,沉着镇定地指挥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自己则坚守岗位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可贵品格和高尚精神。因此,本篇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一点突破法”中的“尾部突破”:

1. 诵读末段,由“忠于职守”的理解,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为理解全篇开路。

2. 由对应句子中“控制”一词的含义导向“诺曼底”号遇险、救人的紧张过程,突出哈尔威船长“指挥”、“控制”、“领导”的作为,归结到“忠于职守”。

3. 回到末段,展现哈尔威船长的庄严神态,赞颂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可贵品格和崇高精神。

如此设计,由尾部反顾全篇,再回到尾部,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学生会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思路提要”

根据以上“设计说明”,本文的教学思路可以相应作出这样的安排:

凸显尾部,由“忠于职守”关联哈尔威船长的作为以“忠于职守”为契机,梳理遇险、救人的重点情节,突出哈尔威船长的指挥若定,尽职尽力回到尾部,赞颂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