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二节 温情地夕阳西下(1 / 2)

由于对“生”的喜悦与赞叹,人们往往会欢迎新生命的到来,并注意到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却忽略了死亡其实也是时刻都在周边示现,因而平时很少人探讨“临终关怀”这个主题。多数人不太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也不知道如何做适当的关怀。

临终,意思是“到边”或“到终点”。生命的临终,就是一般所谓的死亡,也是佛经中所说人生无常的一部分。而无常是指“无恒常性”,人生无常是指人生无恒常性,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短暂性的不同,例如暂时离别自己所熟悉的人事物或环境;一种是长时间地改变或消失,例如一个生命的死亡。

佛教认为,就总体而言,整个广大的轮回没有临终,因为生命一直在延续,众生也一直在造业,只要在轮回中,便是无始无终;没有边,也就没有临终存在。可是分别而言,个别生命之轮回便有临终,一个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是个小轮回,因此有临终存在。

在探讨临终关怀的主题之前,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准备好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准备好临终时要如何面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其次,当有人临终需要自己去照顾时,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死亡的过程中,临终时刻的关怀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临终前的关怀。这种关怀必须建立在无始以来“人心本善”的善念之上,将内心深处所有善的潜力散发出来,以便对自己或需要关怀的人产生真实的帮助。

临终关怀可简要分成三种:首先是对自己的临终关怀,其次是对周边亲朋好友的关怀,第三种是对与我们毫无相关的其他众生之关怀。

对自己的临终关怀较容易理解,因为爱护自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总希望自己一生都过得幸福快乐、临终时也能平顺圆满地离开人世。然而,这种平顺必须在平时先从心理层面着手准备。一个人还活着时就要对自己的临终产生关怀之心,若是平时没有良好的训练和心理准备,当面临死亡逼近时,也许只能和惊慌失措或绝望的心情为伴,使得平顺地临终变成奢望,这样我们对自己的关怀也无法真正圆满。特别是当重大的天灾或意外发生时,平日所学习的道理或所受的训练可能就会被震惊与恐惧所遮掩了。如同大地震发生后,很多浩劫余生的人说:“天崩地裂的那一刹那,我几乎忘记了我的信仰,忘记了以前所学的一切。”为何会如此呢?因为我们的信仰和过去对生命的认知与训练并没有根深蒂固地融入心灵。

要让外在的四大、身体和一切物质,能够从不清净的尘世变为清净的国土,就要先将心灵层面调整好,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面对人生真相的心理准备。好比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突然事业倒闭,财产化为乌有,颓唐失意;此时有人提供一个稍可歇息的住处或可果腹的食物给他,倘若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便不会满足。为什么?因为他会认为:本来舒适的豪宅、精致可口的美食现在变成这种简陋的住处和淡而寡味的食物,要他如何满意?这是没有先将心态调整好,以应对突然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