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节 生命之劫(1 / 2)

生与死,是每个生命都需要面对的,而死是生命过程中最不受重视的。比起死,生比较能够被了解。特别是人类,当有新生婴儿初到这个世上,家人都会庆祝,每年会帮他过生日。至于死亡的部分,我们比较容易轻忽它,原因是不敢面对或害怕看到,恐惧谈死这件事。

实际上,人更需要面对的是死的问题,而不是生的问题。在母胎时,一直有母亲呵护着。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有很多亲朋好友在成长过程中陪伴着我们。人虽然孤独地来到世间,但只要学会与人互动就可以不孤独。而死亡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孤独的,不管我们有多少亲情、友情、权力、金钱等等世间福报,在死亡时带不走,也失去意义,每个人必须独自面对死亡。而且即使人们恐惧死亡,当这时刻来临时,也无法不去面对。所以,我们更需要学会面对死亡。作为佛教徒,我们最大的功课是学会利用得来不易的身体,累积更多的福报和智慧,不让自己无助地死,而能够有智慧地选择面对死亡的方式。

假设没有宗教信仰,对死亡无知,多数人对死亡不会有太多恐惧。很多人认为死亡后生命就结束了,好像火熄灭或水蒸发了,一无所有。实际上不是这样,生命在死后还是会继续。既然生命会延续,或说假设它会延续下去,那么在我们不知道的另一个生命状态中,比如中阴时,该怎么去面对?

根据我长时间以宗教方式做临终关怀的经验发现,不管活着的时候有没有信仰,很多人在面临死亡时会看到地狱道或饿鬼道的众生出现在眼前,因而感到非常害怕。这时候,临终者会后悔在这一生中,虽然有足够的时间累积善业来避免这时的恐惧,却没有去做,以致在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感到非常害怕。

对于像我们有信仰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因为我们相信轮回的存在,也相信这一世的生命是短暂的,随时随刻都会面临生与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死就是一个过程的开始与结束,就好像每天早上从沉睡中醒来,前一日的生命已消逝,当天又是一个新生命延续的开始,这也是一种生与死。一件事物延续的过程中,前面阶段的结束,可以称为“死”,后面新阶段的产生,可以称为“生”。生和死的发生,可以是极短的时间。比如思考事情,也许你从一个、二个、三个细节一直完整思考到最后,但也许在思考一个细节的中途时,思虑就中断了。这个过程可能延续了好几秒、好几分钟,乃至延续很久。在这些思想的运作过程中,都有短暂的生和死。

在一天又一天的生命循环过程中,我们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讲很多重复的话。这些重复的动作、语言或做人处事的方法,随着每天一再地轮回循环,已经愈来愈熟悉。如此延续下来的,就是佛教所讲的习气,或说是业力的延续。而比较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在思想生生灭灭的过程中会造作很多不同的善恶业力,这些业力将会影响我们未来的生命。

好比一颗种子埋入土里,当它得到土壤、阳光、水分、肥料等滋润,会慢慢成长。从种子入土,长出青苗,到开花结果,实际上是同一株植物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化。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而变化过程就像蝉脱壳一样,或许小时候的长相和老年时完全不一样,但某些特质会延续下来,包括习惯性的思维和动作。惯性所累积的一切善恶念头和作为,将变成下一世福报和智慧的源头或种子,延续下去。所以,在思想“生”起时,如何让它成为更有智慧、可以带来更多福报的种子,也就是如何播种正确的概念,变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