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八章 进士出身与地区(1 / 3)

唐人入仕的途径,根据《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主要有科举、流外入流和以门资入仕三种。在这三者之外,还有用其他方式来获得官职的,如在对内和边塞战争中,通过应募从军,以战功来取得官职和勋赏;由于战争的特殊性质,这有时要比别的途径更能获得迅速的升迁,尤以唐初和唐前期更是如此。另外,又有向朝廷进献所著书而得官的,如中唐时人封演记:“开元中,有唐频上《启典》一百三十卷,穆元休上《洪范外传》十卷,李镇上《注史记》一百三十卷,《史记义林》二十卷,辛之谔上《叙训》两卷,卜长福上《续文选》三十卷,冯中庸上《政事录》十卷,裴杰上《史记异议》,高峤上《注后汉书》九十五卷。如此者并量事授官,或沾赏赍,亦一时之美。”与此类似的,如杜甫于天宝中进献“三六礼赋”,授河西尉、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晚唐诗人李群玉,于大中时“进诗三百篇”,得授弘文馆校书郎。

又有上书言事而得官的,如裴怀古于高宗仪凤中上书,授下?主簿,来子?于武周永昌时上书陈事,除左台监察御史。杜亚“善言物理及历代成败之事”,安史之乱起,他跑到肃宗灵武驻所“献封章,言政事”,授校书郎。罗?“宝应初上书言事,廷命太祝,由吏资转长水、河南二县尉”。凌准“年二十,以书干丞相,丞相以闻,试其文,日万言,擢为崇文馆校书郎”。

另有大臣奏荐而得官的,如“天宝末,杨国忠执政,求天下士为己重,闻(张)镐才,荐之,释褐衣,拜左拾遗”。又“建中初,杨炎为宰相,荐(沈)既济才堪史任,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又如大书法家李邕因李峤、张廷?之荐召拜左拾遗,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人卢纶累次应举不中,宰相元载“取纶文以进,补阌乡尉”。又有京兆尹表荐为其属官的??。有时也由朝廷出面,直接加以征召,如孙翌《苏州常熟县令孝子太原郭府君墓志铭并序》:“时天后造周……公始以孝子征,解褐拜定州安平县丞。”萧佑“少孤贫,耿介苦学,事亲以孝闻”,后即自处士征为左拾遗。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纳粟入官,如宪宗元和十二年,因定州灾荒,饥民流离失所,七月,下诏:“能于定州纳粟五百石者,放同优比出身,仍减三选;一千石者,无官便授解褐官,有官者依资授官”。

这里还应提到的是,安史之乱以后,地方节镇的权力增大,特别是河北三镇,俨然如同独立王国,他们除了增强军事实力以外,还聘召读书人为其幕僚或属下的文吏。苏轼就曾说过:“唐自中叶以后,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是时四方豪杰以科举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中唐以后,走藩镇辟召的道路往往容易得到升迁或美仕,受到仕人的重视。南宋人洪迈说:“唐世士人初登科或未仕者,多以从诸藩府辟置为重。”?不少人往往科举不中,到河北、山东、河南一带的节度使幕府寻求出路。有些人虽未从科举出身,但却为好几个州府节镇所辟,出了名,后来终于做了大官,如张建封、薛戎、独孤朗等就是。

清人王鸣盛曾说:“唐人入仕之途甚多。”??这种入仕之途甚多的现象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统治机构在权力分配上的新趋向,地主阶级中下层中不少人参加到政权机构中来,有的还做了高官,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独占仕途,所谓“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前面说过,唐人入仕的途径,主要为科举、流外入流和以门荫入仕。从所得的官职来说,科举及第不如门荫,唐时明经、进士及第,再经吏部考试,一般是授予校书郎或县尉的官职,其品阶在正九品、从九品之间,而门荫则即使以最低一级的从五品官来说,其所荫子可授以从八品下的官职。再从数量上来说,科举所取也远不及流外入流的人数。根据徐松《登科记考》所载,进士及第人数,贞观时每年平均约九人,高宗永徽、显庆间每年约十四人,后来稍多,也不过二十人,再加上明经,总数大约一百余人,而显庆时每年入流的就有一千四百人??。魏玄同在《请吏部各择寮属疏》中也说:“诸色入流,岁以千计。”(《全唐文》卷一六八)开元时国子祭酒杨□曾对此二者作过比较,说:“窃见入仕诸色出身,每岁向二千余人,方于明经、进士,多十余倍。”

唐代社会的这种变化也反映在科举取士上,特别是表现在进士科所取人员的社会阶层的广泛性上;这个广泛性,既包括家庭出身和早年经历,又包括应试者的地区。现在先说前者。

但科举取士的社会影响却较流外入流和门荫入仕为大。流外入流被称为杂色,受到人们的轻视,使得他们绝大多数不可能向中高级官员发展,在权力机构中起不了多大作用。门荫入仕则被看作袭父祖余绪,也影响他们向高级官员发展。而据有的研究者统计,唐代前期科举及第做到高官的很少,玄宗开元年至二十二年期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共十八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二十七人的三分之二,比重有所增加。在这之后,科举出身任宰相的比例又有所减少,但从德宗贞元时起,及第进士大量进入中高级官僚的行列,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僚中占居了绝对优势,终唐没有再发生变化,进士科稳定地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如果说,在高宗、武后时官至宰相的薛元超自称以不由进士擢第为平生三大恨之一,只不过是一种谈柄,那么到德宗贞元时韩愈《上宰相书》所谓“今天下不由吏部而仕进者几希矣”,就确实是摆在大多数地主阶级文人面前的活生生的现实。韩愈在这篇上书中还进一步说:“方闻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试之以绣绘雕琢之文,参之以声势之逆顺,章句之短长,中其程式者,然后得从下士之列,虽有化俗之方,安边之画,不由是而稍进,万不有一得焉。”这就是说,任凭你有多么远大的方略,宏伟的抱负,如果不从科举出身中谋取官职,那么什么也办不到。这就是当时的现实生活给予韩愈的认识。

唐朝人把进士及第比喻为登龙门,是因为进士及第后“十数年间”,就可以“拟迹庙堂”,是因为“台阁清选,莫不由兹”??。正因如此,所以“方今俊秀,皆举进士”。进士科成为谋取高官美仕的集中争夺的场所。而恰恰在唐朝,特别是中晚唐,应进士举及进士登科的,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性,也就是说,唐朝统治者通过进士科试把较广泛的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政府机构中来,而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物竞相奔趋于进士科,也使得当时的政治生活、社会风气,以至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表现出某种活力。

现在根据所见到的材料,试对唐代进士举的不同出身加以论述,这些不同出身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出身于县吏。

《唐摭言》卷八《以贤妻激劝而得者》条记载:

彭伉、湛贲,俱袁州宜春人,伉妻即湛姨也。伉举进士擢第,湛犹为县吏。妻族为置贺宴,皆官人名士,伉居客之右,一座尽倾。湛至,命饭于后阁,湛无难色。其妻忿然责之曰:“男子不能自励,窘辱如此,复何为容!”湛感其言,孜孜学业,未数载一举登第。

据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四,湛贲于贞元十二年(796)与李程、孟郊等同登进士第,在此之前本是江西宜春的一个小县吏。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后,元和二年(807),唐朝廷曾下令,凡曾为州县小吏的,各地不得举送为进士,如《旧唐书》卷十四《宪宗纪》元和二年十二月壬申:“进士举人,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新唐书?选举志》上也记叙元和二年这道禁令,说:“其尝坐法及为州县小吏,虽艺文可采,勿举。”同样的内容也见于《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进士》。可见当时确有此明文规定。从这个禁令中,可以推知在这之前州县小吏举送进士的情况是不少见的,如前面所举湛贲就是一例。但即使在元和二年以后,仍然有县吏应举及第的记载。如《唐才子传》卷八邵谒小传载:

谒,韶州翁源县人。少为县厅吏,客至仓卒,令怒其不?床迎侍,逐去,遂截髻著县门上,发愤读书……咸通七年抵京师,隶国子,时温庭筠主试,悯擢寒苦,乃榜谒诗三十余篇,以振公道……仍请中堂,并榜吏部,已而释褐。

邵谒本为县厅吏,客人来了,县令还要命他支床迎接侍候,邵谒由于侍候不及,至为县令所逐,其地位之低微可以想见。但他发愤读书,终于在咸通七年(866)以后因温庭筠的揄扬而得第。另一例子是汪遵的情况。《唐摭言》卷八《为乡人轻视而得者》载:

许棠,宣州泾县人,早修举业。乡人汪遵者,幼为小吏,洎棠应二十余举,遵犹在胥途;然善为歌诗,而深自晦密。一旦辞役就贡,会棠送客至灞、?间,忽遇遵于途中,棠讯之曰:“汪都(原注:都者吏之呼也),何事至京?”遵对曰:“此来就贡。”棠怒曰:“小吏无礼!”而与棠同砚席,棠甚侮之,后遵成名五年,棠始及第。

此处把许棠对作为县吏的汪遵的轻蔑记叙得极其生动。据《唐才子传》所载,汪遵也是咸通七年进士及第的。由此可见,元和二年的那道禁令,恐怕实际上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二)出身于工商市井之家。

据《北梦琐言》卷三,四川成都人陈会,出身于酒家,他本人还曾因为“不扫街,官吏殴之”。后来其母“勉以修进,不许归乡,以成名为期”。他大约于开成末、会昌初登进士科??,此时李固言为剑南节度使,得到进士登科的报状,命令当地收下陈会家的酒旆,以表示陈会已入仕宦,但其家尚不知陈会已登科,“家人犹拒之”。后来陈会官至剑南的彭、汉二州刺史。这是进士登科者出身于市井酒家的一例。还有几个出身于盐商的例子。如后来官做到宰相的毕?,本为盐商之子,《新唐书》本传说他一家“世失官为盐估”。由于出身盐商,毕?应举时还曾受人讥嘲,《北梦琐言》卷三载:

唐朝毕?,吴乡人,词学器度,冠于侪流。擢进士,未遂其志,尝谒一受知朝士者,希为改名,以期亨达。此朝士讥其鹾盐之子,请改为“?”,相国忻然受而谢之。竟以此名登第,致位台辅。

又晚唐时人裴庭裕也记:“毕?,本估客之子,连升甲乙科。杜?为淮南节度使,置幕中,始落盐籍。”按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自周秦以来,逐渐形成严密的户籍制度,《唐律疏议》卷十二称“率土黔庶,皆有籍焉”;《唐会要》卷八十五“籍帐”条载:“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并装潢一通,送尚书省,州县各留一通。”从事盐业的工商户称作盐户,《魏书》卷五十七《崔游传》就有这一名称。从白居易的《盐商户》、元稹的《估客乐》、张籍的《贾客乐》等诗中,可以见出中唐时盐商就已相当活跃。毕?由盐商之子登进士第,后又仕宦,“落盐籍”,这对于古代所谓“工商世家”是一个发展。

另外,据唐欧迟枢《南楚新闻》所载,咸通六年进士登第的常修,为江陵某盐商子,“才学优博,超绝流辈”。又《唐诗纪事》卷六十七载顾云为“池州鹾贾之子”,咸通中登第(《登科记考》卷二十三据《永乐大典》所录《池州府志》,顾云于咸通十五年[874]进士登科)。晚唐诗人罗隐分别有诗寄赠常、顾二人,如《广陵秋夜读进士常修三篇因题》:

入蜀归吴三首诗,藏于笥箧重于师。剑关夜读相如听,瓜步秋吟炀帝悲。景物也知输健笔,时情谁不许高枝。明年二月春风里,江岛闲人慰所思。(《全唐诗》卷六五七)

又有《东归别常修》:

六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归路五湖东。名惭桂苑一枝绿,?忆松江两箸红。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唯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全唐诗》卷六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