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临界(2 / 3)

他为什么这样焦灼和担心?姐姐发现他的异常,担心地问:“奶奶,爷爷的脸色太差劲了,他在忙些什么呀?”

奶奶含含糊糊地搪塞过去。

这一天,夜里起来小便,偶然听到爷爷焦灼的低语:“……已多次校核,五元可公度计算指向同一个结果……我从来没有这样肯定……国家地震局迟迟不发震情预报……”

我愣住了。从这些片言只语中,我足以猜到爷爷焦灼的原因:北京有大震!在亚运会期间!

大概听到我的动静,爷爷那边不说话了。我小便后躺在床上睡不着,木隔板那边,姐姐睡得正香,鼻息绵绵细细。犹豫了半个小时,我跳下床,偷偷溜到爷爷的电脑前,打开了它。爷爷的资料库设置有密码,但他对密码太相信了。爷爷七十岁开始学电脑,现在已经能熟练地应用,不过毕竟老了,他只能浮在电脑的表层程序,而我能下潜到水底。没费什么事,我就破解了密码,打开爷爷的文件,一帧帧地寻找,终于找到我要的东西:

90.07号震情预报:

预测三要素为:

时间:1990年9月20日

地点:北京昌平一带

震级:7.0~7.5级

附注:已提交1990年5月5日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

昌平?7.5级地震?亚运会期间?我简直傻了。屏幕上似乎闪出唐山大地震的画面:倾颓的楼房,阳台在半空中摇晃……扭曲的钢轨,阴森森的地裂……我打一个寒颤,揉揉眼,另一些画面又占据了屏幕:死在窗台边的母女,半空中倒吊的男人……令人作呕的腐尸气味……

有人拍拍我的脑袋,我惊得一颤,迅速扭回头,是姐姐,正揉着眼奇怪地看着我:“郁郁,你在干什么?已经夜里两点啦。”她睡意浓浓地说。我赶忙关了电脑,强笑道:“没事没事,我在查一份资料。姐,别告诉爷爷奶奶啊。”

我溜回去,睡到床上,姐姐解手后还隔着木板壁问一句:“郁郁你在查什么?”我装作没听见。我不敢告诉姐姐,女孩子的嘴巴总是要松一些。虽然十四岁是一个满不在乎的年龄,但从小受爷爷熏陶,我知道地震预报泄露出去是多么严重的事情。

我想那晚我一定会失眠的,一个小时后我还是进入了梦乡。

因为心中藏有这个恐怖的秘密,我在一夜之间长了十岁。我独自从欢快亢奋的社会氛围中游离出来,惊悸地注视着亚运会的进程。开幕式已开始彩排,看过彩排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说:美极了!报道说,萨马兰奇已经确定要出席亚运会,定于9月21日到京。内幕消息说,将在念青唐古拉山下的当雄县城采集天火作为亚运圣火,采火人已经内定,是一个叫达娃央宗的藏族姑娘。节日的北京如一条奔腾喧闹的河流,河道两旁花团锦簇……而在地下,那个魔鬼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它只要抖抖身躯,打一个哈欠,就会带来惨绝人寰的灾难。我常常想跳到大街上去高喊:你们干吗还要搞这些花花哨哨的东西?快准备吧,“它”要来了!

爷爷不再计算,看来已不需要复核了。他总是坐在正间的竹圈椅中,神情肃然地盯着不可见的远方。奶奶肯定知道内情,她仍保持着过去的节律,采买,做饭,偶尔同研究所的后辈们通通电话,不过,我能察觉到她内心的焦忧。在我们这个四口之家里,只有姐姐什么也不知道。随着亚运会的临近,她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每天回家,自行车没停稳,就开始通报今天的花边新闻。她根本不知道,在我听来,这些新闻是多么浅薄可笑。

有时我甚至对爷爷的沉默心生怨恨。爷爷,作为一个预知天机的人,你为什么不到街上大声疾呼,唤醒满街的梦中人呢?如果是受法律所限不能张扬的话,你至少该考虑到家庭的自救,带我们悄悄迁移到别处躲躲嘛。不过总的说我理解爷爷,关键是没人能确切肯定自己的预报绝对正确,而一旦误报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像1989年,美国气候学家布朗宁预报圣路易斯市12月份上旬有大地震,引发民众的歇斯底里,造成六亿美元的损失。中国唐山地震后,一个回乡民工在火车站听到几句谣传,回烟台后散播,在烟台掀起一场恐慌……地震预报真是天下最难的事业,进也难退也难,一字重如千钧呀。

不知道国家地震局的专家们此刻是什么心情?亚运会牵涉到国内外,当然不可能随便改期,但地震--这个在地下潜行的魔鬼,它可不会顾忌人世间的什么典礼或赛事,它可不管背上驮着的是首都还是乡村。它在狞笑着逼近。开幕式上万众欢腾,中外贵宾齐集一堂,可是忽然天崩地裂……那时,地震局的人可是万死莫赎其罪了。

这个秘密锁在一个十四岁中学生的心里并悄悄膨胀,我的胸膛快要爆炸了。我变得十分神经质,上课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下课时老一人愣神,听不见同学唤我。特别是在夜里,我的耳朵变得十分灵敏,一点风声、落叶声都能使我从床上惊跳起来。姐姐是一个既迟钝又敏感的家伙,她一直没猜出家庭中这个秘密,却看出我的惊怵。她关心地一再追问:郁郁你怎么啦?你这几天就像是干了什么亏心事似的。我没法儿回答,我真可怜姐姐。

书房里挂着中国活动断裂图,我看过不下百遍,但这些天我简直不敢面对它。全国尤其是京津唐地区的断裂带纵横交错,就像母亲乳房上划出的刀痕,十分渗人。我不禁生出一个想法:如果1949年这张图挂在第一代领导人在河北西柏坡的办公室里,他们大概不会选北京作首都吧。但即使首都不在北京又有什么用?中国几十个大城市都位于活动断裂带上,无处可迁,中华民族注定要生生世世与魔鬼为伴。丧气的是,这个魔鬼是无法驱走的,总有一天,它会来敲你的门。

在哪本书上看到一句话:灾难、疾患、死亡是人类不可豁免的痛苦。我曾一本正经地把它抄到笔记本上,其实当时并没什么感悟。只有到现在,我才对“不可豁免”这四个字有了最深切的体会。

这天晚上,奶奶把姐姐和我叫到他们的卧室,似乎无意地说:“小郁,你不是想当地震专家吗?今天忽然想考考你,你说说,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

我看看奶奶,她当然不是毫无缘由地问到这个问题,但奶奶的表情中看不出什么异常。我看看爷爷,天真的爷爷已不大会隐藏感情了,他躲开我的目光,笑容中浮着愧意。我说:奶奶我知道,关键是及时自救。地震的纵波(P波)速度快,每秒七千米至八千米;横波(S波)慢,每秒四千米至五千米。纵波破坏力较小而横波破坏力较大,所以要利用纵横波的时间差迅速自救。

奶奶说:对,这段时间很短的,所以一旦发生地震,千万不要打算帮助我们,你们要先自救,然后才能想办法救别人。这两天咱们来一次演习,只要听见我或爷爷喊地震来了,马上滚下床,躲在床边(不要钻到床下),依靠床的高度掩护自己。各人床下放有干粮和水瓶。你们要记住啊。

姐姐再迟钝,这会儿也看出苗头,她怀疑地问:“是不是有地震?爷爷你是不是预测出地震了?”

我觉得爷爷更窘迫了,忙推推姐姐:“不会的,这只是一次演习罢了,要有地震,爷爷肯定会告诉咱们的,对吧?”

奶奶说:“对,这只是预防万一。由于你爷爷的身份,你们在外面千万要谨慎,说错一句话都会引起混乱的。千万小心啊。”

我回到自己房间,朝床下瞄瞄,那儿果然放着一包饼干和一瓶水。此刻,这两样很平常的东西在我心中简直是魔鬼的化身,夜里我睡不安稳,老是梦见《一千零一夜》里的魔鬼吱吱叫着在瓶里挣扎,它马上就要把瓶子挣破了--后来我知道,那个声音倒是真实的,是耗子在咬塑料袋,我的饼干让它们美美地打了一顿牙祭。

亚运会开幕前两天,9月20日晚上,爷爷把我俩叫到一起,平静地说:“容儿,郁儿,有句话我总算可以说出来了。今天国家地震局正式发布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情预报,其实我在四个月前就预测到了。”

非常奇怪,听了爷爷迟来的宣布,我突然觉得一阵轻松。我想爷爷也有同样的心情。实际上,地震的危险并没有消失,它甚至更现实了,但是,能在家里公开谈论这件事,本身就是对我的解放。我忍不住大声喊道:

“爷爷我早知道了!昌平地区,9月20日左右,7.0~7.5级浅源地震。”爷爷愕然地看着我,我咧嘴笑着,“爷爷我向你道歉,我破解了你的密码,查到90.07号震情预报。不过你放心,我没对任何人透露过,连姐姐也没有。”

姐姐马上反应过来:“那天夜里你是在刺探爷爷的情报?哼,你竟然瞒着我,你们全都瞒着我!”

姐姐十分气恼,因为我们姊弟间从来没有秘密的,而现在她第一次被排除在某个秘密的知情圈子之外,这严重挫伤了她的自尊心。她对我怒目而视,气哼哼地说:“好啊,你个小崽子,竟然敢……”

我大叫起来:“姐姐,你别得便宜卖乖了!我巴不得和你换换位置。这么多天担惊受怕,又不敢和任何人谈这桩秘密,我都快憋疯了!”

姐姐扑哧一笑,又赶紧绷起脸。爷爷看看奶奶,欣慰地说:“好啊,能守住这个秘密,咱们的文郁已经是男子汉了。”他又说,“这些天睡觉要灵醒些,好在咱家是平房,危险要小得多。关于地震时自救的办法前天也温习过了,地震来时要镇静。”

我们严肃地点点头。姐姐担心地问:“亚运会会不会改期?正赶上开幕啊。”

爷爷苦涩地摇摇头:“不会,毕竟这只是预测。不过,国家地震局早就处于一级战备,有征兆会及时发出临震预报。”

我笑着指责爷爷:“爷爷你真狠心啊,这么长时间把我们蒙在鼓里。万一地震来了把全家人砸死,你后悔不后悔?”

这个玩笑肯定不合适,看来它正好戳到爷爷的痛处,奶奶急忙向我使眼色。爷爷愣了一会儿,难过地说:“我当然后悔,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可我不能透露啊。”

他的语调苍凉,透着深深的无奈。奶奶忙打岔:“睡吧,睡觉吧。”把我俩赶走。临走时,我看看目光苍凉的爷爷,忽然蹦出个想法:做一个通晓未来的先知或上帝,真不是轻松的职业啊。

9月22日,亚运会开幕,彩旗如云,万众欢腾。这天,北京西北昌平一带发生4.5级地震,北京有震感,楼房晃了一下。

一个又一个电话打到我家:文老,还有主震吗?多大震级?会不会是第二个唐山地震?文老,你是大家信服的预测大师,你说一句话我们就心中有底了……爷爷疲惫地一次次回答:“不知道,我没有就此作过预测。很可惜,无可奉告……”不过,在打给国家地震局的电话中,他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老张,我的预测没有变,很可能只是一次前震,不要放松警惕。”

爷爷没有放松警惕,爷爷的神经始终紧绷着。亚运会的日历一天天翻过去,我和姐姐毕竟年轻,我们兴奋地计算着中国的金牌,慢慢忘了地震这档事。但爷爷没忘。有时夜里我起来小便,还能看到他静静地坐在竹圈椅中,就像雁群睡觉时那个永远清醒的雁哨。

他还在等待,等待那个按照计算“理应到来”的强震。他的神经之弦绷得那样紧,我总觉得若不小心碰着他,那根弦就会铮然断裂。奶奶没有劝他,只是关照他按时吃降压药,也常常拉他出去散步。有一天,我忽然悟到这件事对爷爷的意义--他已经把这次预测的正误设定为对自己理论的最无情的检验了!如果预测错误,意味着他十二年的辛苦白白浪费。刹那间我竟然盼着……啊不,不能这样,连想想也是罪过呀。但愿爷爷错了,那个地震魔鬼不会来了。

亚运会结束了,魔鬼没有来。它至今也没有来到北京。

爷爷预测错了。在他后半生最大的一次战役中,爷爷悲壮地输了。

十二年后的冬天,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完博士回国,在国家地震局找到自己的位置。上班后正赶上局里组织的一次大检查,对象是局属的各地震观测台站,包括GPS观测网,地磁、地电、重力、电磁观测站。现在国内观测网站已经接近国际水平,能从宽频带、大动态范围和数字化地震资料中,对地震破裂的时空进程成像,以指导地震的预报。

这些年也有过一些成功的范例,比如,对1995年7月12日云南勐连地震、1997年3月5日日本伊豆地震都做出成功的长、中、短、临预报。但总的说来,地震预报尤其是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还远未过关。比如,云南丽江1996年2月3日地震,在已经做出正确的长、中、短预报的有利条件下,却未能做出正确的临震预报--恰恰这种临震预报对减轻伤亡是最重要的。

想想爷爷生前的研究条件,与现在真是天壤之别。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么好的条件,预报成功率却一直徘徊在百分之三十以下,并不比爷爷高多少。

国家地震局的网页上,对于中国地震预测能力给出了字斟句酌的自我评价:

“能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较长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可信度还比较低。”

读此文时,我揶揄地想:这个评价真是千金难易一字呀。

我分在西北检查组,负责检查阿克苏、包楚、甘河子、高台等地震台。我们乘坐越野车,风尘仆仆地跑了二十天,观看那些在密封山洞中静静倾听魔鬼脚步声的各种仪器。张爷爷也在这个组,他已经退休了,这次被返聘来参与检查。他脸上皱纹纵横,那是多年野外生活留下的痕迹。一见面他就说:

“小郁,洋博士回来了,接上你爷爷的班啦,隔代遗传啊。”

我笑道:“对,隔代遗传,我姐姐也接了奶奶的班,在医学科学院工作。她这会儿也在西北,在青海省。”

“不错,不错,你爷奶九泉下也安心了。晚上来找我,聊聊你爷爷。”

晚上宿在祁连山下一个简陋的旅馆里,没有暖气。窗户对着戈壁旷野,黑色的乱石上堆着薄薄的积雪。我敲响张爷爷的房门,他趿着一双劣质塑料拖鞋开了门,又赶紧回到被窝里,说:“你也上来,上来暖和。”我跳上床,坐到床的另一头,拉过被子盖住腿脚。被子又凉又硬,简直像石板,但张爷爷已经习以为常了。他问:“在加州大学跟谁读的博士?”

“陈坎先生。”

“我认得他,退休前和他有联系。怎么样,国外现在的预报水平?主要是美国和日本。”

“不比咱们强。日本地震学家一再预测的东海大震至今没来,相反,没人关注的兵库县却来了个7.2级。美国地震局网页上曾登过一幅自嘲的漫画,一只惊恐的大猩猩大叫:为什么我能预报地震而科学家不能?”

“苦中作乐么,美国人比咱想得开。1976年唐山地震,我和你爷爷在现场大哭一场,怕影响年轻人,躲到远处去哭。从那时一直到退休,我的精神一直高度紧张,如果真有一场大震溜过警戒来到北京,那可是万死莫赎其罪啦!可是,北京这场大震迟早总要来的,而按目前的水平,即使工作再负责也不能排除漏报的可能。我的胃溃疡就与精神高度紧张有关,一退休马上好了。虽然还要关心,毕竟不是职责所系。”他问,“小郁,还记得1990年那次预报么?”

相关小说

名片 文学 / 连载
名片
孙守仁
0万字2018-12-22
西部牛仔 文学 / 连载
西部牛仔
铁嘴
0万字2018-12-22
笑着·活着 文学 / 全本
笑着·活着
刘琦
作者在经历了疾病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他调整心态,反思从前错误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乐观和幽默的自嘲泰然处之,并时刻感悟着重生后的蜕变与励志。
16万字2018-12-22
爱满中国 文学 / 连载
爱满中国
董竞一
21万字2018-12-22
当代学人精品——唐晓峰卷 文学 / 连载
当代学人精品——唐晓峰卷
葛剑雄
《当代著名学者精品:唐晓峰卷》为“当代著名学者精品”书系之一。唐晓峰教授是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内的著名学者,学术功力深厚,涉猎广泛,在先秦历史地理和古代城市地理研究方面建树颇丰。本书将作者代表性的精品文章和论文结集出版,以体现作者学术特色和影响力,必然将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另附作者学术小传和著作目录。
24万字2018-12-22
雪线兰 文学 / 连载
雪线兰
邱海龙
0万字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