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东方 都市 西方 武侠 架空 科幻 网游 悬疑 古代 幻想 都市 总裁 青春 唯美 文学 经典 经管 生活 婚姻 科普 纪实 亲子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首页

临界(1 / 3)

--谨以此文献给我仰慕的一位科学家。但本文不是报告文学,人物、情节均有虚构。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90年6月22日,因为此后数月令人惊怵的日子是从那天开始的。那年,我十四岁,姐姐文容十六岁,爷爷文少博七十八岁,奶奶楚白水七十五岁。

离亚运会开幕还有整整三个月,在北京随处可以感受到亚运会的脉搏。街上到处是大幅标语,高架桥的栏干上插满“迎接亚运”的彩旗,姐姐和我的学校里都在挑选亚运会的志愿服务人员,公交车司机在学习简单的英语会话。只有爷爷游离于这种情绪之外,仍是独自待在书房里埋头计算。那天早上,奶奶比往常起得更早,做好早饭,拿出一套新衣让爷爷穿上,昨晚她已逼爷爷去理了发。她端详着穿戴整齐的爷爷,笑道:

“哟,这么一打扮,又是一个漂漂亮亮的老小伙啦。”

姐姐和我都起哄,说爷爷真漂亮,爷爷帅呆啦。爷爷像小孩子一样难为情地笑着。爷爷老啦,确实有点“老还小”的迹象,笑起来像小孩一样天真。他在生活琐事上一向低能,现在更离不开奶奶的照顾。爷爷生于豪门望族,当年的文家二少爷也曾是风流倜傥。但他从英国留学归来,便选择了一项最艰苦的职业--地质勘探。五十年的风雨已经彻底改变了他的气质,现在,从外貌看来,他更像偏远农村的乡村老教师。

爷爷马上要去位于复兴路北的国家地震局(我去过那里,是一幢能抗7级地震的大楼)作报告,报告的具体内容爷爷对我们严格保密,他一向严格执行《地震预报条例》的规定。不过据我猜测,这次报告很可能涉及亚运会期间的震情。

别人开玩笑说,我家实行隔代遗传。爷爷是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国内几个大油田的发现都有他的功劳,连他的学生中还很有几个中科院院士呢。奶奶是有名的医学生物学家,中国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有她很多心血。可惜爸爸那代人没继承他们的衣钵,不过这个传统让我和姐姐接续上了。虽说在1990年说这话还嫌太早,但至少在我和姐姐的学校里,我们已是有名的地震和病毒小专家了。

我父母常年在外地(大庆油田),自从爷爷奶奶退休并定居北京后,我和姐姐一直住在爷爷家。那时爷爷还没有搬家,住在平安里一所小四合院里,房子十分破旧,下雨时首先要用雨布遮盖爷爷的那台286电脑,然后收拾满桌满床的大部头书籍:《地震学》、《世界地震带挂图》、《古地磁学》、《地球固体潮》、《20年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汇编》、《病毒学》、《医学免疫学》、《血型血清学》、《干扰素治疗》……爷爷奶奶似乎比退休前还忙,尤其是爷爷,每天都埋头于电脑前认真计算着。夏天,破旧的纱门挡不住蚊虫,他干脆弄两只水桶把腿脚泡进去,一来防蚊叮,二来降温。冬天房子像冰窟,他把一只小火炉放在桌边,手冻僵了,就在火上烤一会儿。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石油物探局专门为爷爷配置一台取暖炉为止。

家里常常有他们的学生来探望或请教。他们常常先站在天井里大声问好,然后再进屋。凡是爷爷的学生,都是称呼老师、师母好;凡是奶奶的学生,则是称呼文老师、楚老师好。我和姐姐发现这条规律,常躲在一旁验证,百试百灵。

我和姐姐并没有刻意去继承爷奶的衣钵,但他们的知识不知不觉就传给我们了,因为这些知识一直弥漫在空气中,潜移默化地渗入我们的血液。比如,姐姐常常流利地告诉同学,病毒都是采用超级寄生,利用被攻击细胞的核酸来繁殖,所以,任何药物包括抗生素对病毒基本是无能为力的,只能依靠人类在千万年进化中产生的特异免疫力,疫苗的作用则是唤醒和强化这种免疫力。不过,人类对病毒的战争已经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功,天花病毒已经全歼,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全歼已经提上日程。为什么先拿这两种病毒开刀?因为它们只寄生于人体,没有畜禽的交叉感染渠道。现在,中国卫生部正在部署围剿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大战役,将从1993年开始,连续数年对八亿儿童进行免疫。奶奶虽然已退休,卫生部的轿车仍然常来把她接去,参加某个重要讨论会。这时,姐姐总笑着对奶奶说:

“奶奶,别把鞑子杀完了,留两个给孩儿杀杀。”

这是《说岳全传》上岳云的话。奶奶笑道:留着哪,病毒的全歼可不是二三百年能干完的事。

我也常常给同学举办地震知识讲座。我说,地震是人类最凶恶的自然灾难,二十世纪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六十五起,8级以上七起,死亡一百零三万人。地震中最常见的是构造型地震,因为地壳是由六大板块(太平洋、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组成,各板块缓慢运动,互相挤压,形成三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带、欧亚带(又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海岭带。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之间,震灾十分频繁。1900年以来,中国地震死亡人数五十五万,占全世界百分之五十三;1949年以来死亡人数二十七万人,占全国同期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四。而且和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不同,地震学家们是一伙自卑的家伙,因为,尽管他们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但在地震预报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1966年邢台地震伤亡惨重,周总理亲自部署对地震预报的研究,1975年成功预报了海城地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成为唯一载人地震预报史册的范例。那时,在“文革”的亢奋中,有人宣称中国已完全掌握地震预报的规律,但仅仅一年后,唐山地震来了,它阴险地偷越众多机构组成的警戒线,狞笑着扑向梦乡中的唐山人。对地震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极为丢脸的失败,地震爆发后,国家地震局竟然不能确定震中在哪儿!幸亏几位唐山人星夜驱车赶往国务院汇报灾情,国家才开始组织起抢救工作。

我是在唐山地震之后出生的,但我想,我已“目睹”了唐山地震的惨景--通过爷爷的眼睛和爷爷的叙述。地震第二天爷爷就赶到现场,美丽的唐山全毁了,房屋几乎全部倾颓,烟尘聚集在城市上空,久久不散,就像死神的旗幡。火车钢轨被扭成麻花,水泥路面严重错位。地上分布着很多纵横裂缝,最宽可达三十米。五个水库的大坝被震垮。一个男人从四楼跳下来,却被同时落下的楼板压住双脚,身子倒吊在半空中死了;一位妈妈已从窗户里探出半个身子,但还是被砸死,她最后的动作是竭力想护住怀中的孩子;另一位妈妈幸运地逃出来了,在废墟中机械地走动,哄着怀中的孩子--孩子早已长眠不醒;很多幸存者被挤在狭小的空间中,在黑暗和酷热中待了数天才被救出,一直到多少年后,他们睡觉时甚至还不敢熄灯,因为只要沉入黑暗,他们就会出现心理性的窒息!

一场空前绝后的浩劫啊。所有赶来救援的人们,从身经百战的老师长到长着娃娃脸的小兵,都要惊愕地看上几分钟,把撕裂的心房艰难地拼复,才脸色阴沉地投入抢救。不过,对于地震工作者来说,更多的是愧疚,是无地自容。爷爷说,那时他乘的是石油勘探局的汽车,还没有成为众矢之的,那些乘国家地震局车辆的同行简直没法出门。一位老大爷对他们哀哀地哭诉着:为啥不提前打个招呼哩,你们不是管地震预报的吗?浑身血迹斑斑的年轻伤员们咬牙切齿地骂:这些白吃饭的,饿死他们!砸死他们!

国家地震局的老张是爷爷的熟人。白天,他们默默忍受着唐山人的咒骂,记录着各种宝贵的资料。当时正值盛夏,废墟中的尸体很快腐烂,令人作呕的怪味儿在周围的空气里涌动,呕得人根本无法进餐,他们就用酒精把口罩浸湿,一言不发地工作着。一天晚上,老张来找爷爷,声音嘶哑地说:文老,咱们出去走走。爷爷跟他出去了。月亮没出来,废墟埋在浓重的夜色中,除了帐篷里泄出来的灯光,唐山黑得像地狱。老张一直低着头,磕磕绊绊地走着,等到远离帐篷,老张站住了,一句话没说,忽然嚎啕大哭!哭得撕心扯肺!爷爷没劝他,陪着他默默流泪。痛痛快快哭过一场后,老张问爷爷:

“文老,地震真的不能预报么?咱们真的无能为力么?”

爷爷生气地说:“怎么不能!没有人类认识不了的规律!”

爷爷那时的主业是石油物探,搞地震预测只是兼职。他在石油物探方面已是一代宗师,桃李天下,而且已年近古稀,没理由再转行。但邢台地震尤其是唐山地震后,几十万冤魂的号哭一直在他耳边回响。1978年,他正式递交了退休申请,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全身心投入地震预报的研究--但只能是私人性质的研究了。多年后,一位伯伯曾叹息地告诉我,你爷爷为这个决定吃了大亏。他那时虽然已六十八岁,但身体好,思路清,经验丰富,部里原打算让他再干几年的。他这么一退,首先是经济上吃亏,因为那些年还没有到涨工资的高峰期,退休工资很低的。再者,过早从科学家的主流圈中退出来,还有很大的隐性损失,这一点就不必多言了。

我想伯伯说得对。爷爷的晚年是相当困窘的,工资不高,又把大部分工资用于购买资料--他不是进行官方研究,资料费没处报销的。可以说,退休后他完全靠奶奶的工资养着。在和爷奶共同生活的那几年里,我和姐姐都能触摸到家庭中的贫穷。常常有国外的学生来看爷爷,他们大都衣着光鲜,面红齿白,外貌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二十岁。他们惊讶地打量着爷爷的陋舍,小心地掩饰着目光中的怜悯。我想,恰在这时我最佩服爷爷。因为他在这些怜悯的目光中尚能坦然微笑,不亢不卑。这一点太难啦,至少我在这些客人面前就很难没有一点儿自卑。在我成人后,每当看到报上说某某知识分子“安于贫贱”,“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之类滥调时,我就反胃。我觉得,若不能让士大夫阶层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以保证他们思想和研究的自由,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畸形的、没有前途的。

爷爷,你后悔么?有天我向他转述了那位伯伯的话,问他。爷爷停下蒲扇,沉思地看着我。他不是在看我,是越过我的头顶看着远处。过了一会儿,他说: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总理亲自找李四光先生和我谈话,他痛心地说,地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地震能预报吗?李先生说能!我也说能!周总理说:拜托你们啦,希望在你们这一代把地震预报搞成。从那时起我们作了很多努力,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可惜漏报了最凶残的唐山地震。现在,周总理和李先生都已不在人世,当时谈话的人就剩下我一人了。”

他没有回答后悔不后悔,我也没再问。

我和姐姐吃早饭时,爷爷已早早吃完,坐在正间的竹圈椅里静候。只听见他低声问奶奶:车辆联系好了吗?不会误事吧。这已是他第二次询问了。奶奶耐心地说:不会误事的,是国家地震局派的车,昨晚石油物探局还问用不用他们派车,我谢绝了。

姐姐瞄瞄爷爷,抿嘴乐道:你看爷爷就像赶考的童子,蛮紧张呢。我说:笑话,爷爷会紧张?爷爷可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连政治局委员们还听过他的课呢。姐姐没争辩,扒完饭骑车走了。我出去时,发现爷爷确实有点紧张,他一言不发地坐着,目光亢奋,手指下意识地敲着扶手。后来,知道这次报告的内容之后,我才理解爷爷的紧张,那是对于一个高度敏感的地区(首都)、高度敏感的时间(亚运会)所作的强震预报呀。事后,国家地震局的张爷爷说,当爷爷在6月22日报告会上撂出这个响炮时,会议参加者都惊呆了。他说,也只有你爷爷的资历和胆量敢撂这个响炮,只有他一人!

该上学了,我推出自行车。这时,一辆轿车开到大门口,国家地震局的何伯伯进来,和我打个招呼:小郁,上学呀。我说伯伯好,爷爷等你很长时间了。何伯伯在天井处大声问了好,说文老师咱们出发吧。师母,中午老师不回来,饭后休息一会儿,下午我送他回来。奶奶交代着:若下午赶不回来,记住五点钟让他吃降压药,药片在他右边口袋里放着。最近血压又高了,低压130,高压200.何伯伯说:我会提醒他的,师母你放心。

何先生扶爷爷上车,汽车开走了。

爷爷预报地震不需要声光报警器,不需要GPS观测网络、地磁观测仪、地电观测仪、重力观测仪和电磁波观测仪,不需要水位计、蠕变仪、岩体膨胀计--作为私人性质的研究,他也没有这些条件。他所拥有的,就是他费尽心血搜集到的浩繁的地震资料,还有一把计算尺(后来升格为286、386电脑)。所有预测结果都是在纸上算出来的。

我常常帮爷爷计算,也因此很早就大致了解了他的理论核心--可公度计算。可公度计算是说:各地震带的地震肯定各自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理成因,因而有相对不变的物理规律。这些物理成因可能埋得很深,一时抽提不出来,但可以先把它们虚化,用纯数学手段凑出一些公式来逼近它。有了这些近似公式,就能对未来的地震做出近似的预测。比如,1906年以来,世界上8.5级以上地震共十二次,按发生日期依次编号为X(i)=1917.5.1;1917.6.26;1920.12.16;1929.3.7……1958.11.6.用可公度法试算后发现,间隔时间大致符合以下一些等式:

X(3)+X(6)=X(2)+X(5)

X(4)+X(7)=X(1)+X(11)

X(3)+X(12)=X(4)+X(11)

把二元相加的结果画在坐标上,能得出一张图形基本对称的坐标图。依照这张图作适当外推,就可对未来的8.5级以上大震做出预测。当然实际没这么简单,实际计算时,每个预测结果都要用多元可公度计算互相校核,还要用爷爷自创的“醉汉游走理论”推算这个结果的可信度。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极简化的运算,它抛弃地震的物理内核,转化为地震参数的纯数学运算。

很早我就知道,地震界的大部分专家对爷爷的预测办法颇有微词。由于爷爷的人品和声望,他们一般不公开批评,但私下里他们叹息着:文先生真的老了,文先生怎么从科学宿儒变成算命先生了呢。这些叹息也传到我和姐姐的耳中。我们确实心中嘀咕:凭这些简单的计算就能抓住地壳深处潜行的魔鬼?但爷爷确实做出了很多接近正确的预报:像1983年新疆乌恰地震,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6.9级地震,其后还有1992年6月2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7.4级地震,1993年10月12日日本关东7.1级地震……

爷爷的声名(指地震预测方面的声名,作为石油地质学家他早已名传遐迩了)渐渐传播到海内外。常常有国内外的人士给爷爷写信,对爷爷的“神机妙算”表示仰慕,把他誉为刘伯温式的“预测宗师”。慢慢地,我和姐姐也忘了心中的嘀咕。

爷爷不会错的--他怎么可能错呢?看看他为地震预测投入的心血、做出的牺牲和承受的苦难,如果真有一个主管宇宙运行的上帝,也会被爷爷感动的。

亚运会一天天临近。街上满是吉祥物熊猫盼盼的图样。从盼盼家乡送来的熊猫雕塑在北中轴路落户,由于赶工太紧,这件雕塑有点儿失真,有点儿驼背,不过孩子们不大理会这点儿“残疾”,照样喜欢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亚运村、专为亚运村配套的北辰购物中心都相继完工,亚运会的气氛越来越浓了。

6月22日以后,国家地震局在门头沟召开了北京震情会商会,这次爷爷没有参加。由于爷爷的严格保密,我一直不知道爷爷曾撂过一个响炮,但我对爷爷的行迹越来越疑惑。两个月来,他一直趴在电脑前狂热地计算着,校核着。他的血压升到了230/140Hg,眼睛充血,手指发颤,脸色像是害了一场大病。奶奶很着急,逼着他吃药,有时甚至强行关掉电脑,但只要奶奶转过脸,他马上又溜回书房。

相关小说

名片 文学 / 连载
名片
孙守仁
0万字2018-12-22
西部牛仔 文学 / 连载
西部牛仔
铁嘴
0万字2018-12-22
笑着·活着 文学 / 全本
笑着·活着
刘琦
作者在经历了疾病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他调整心态,反思从前错误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乐观和幽默的自嘲泰然处之,并时刻感悟着重生后的蜕变与励志。
16万字2018-12-22
爱满中国 文学 / 连载
爱满中国
董竞一
21万字2018-12-22
当代学人精品——唐晓峰卷 文学 / 连载
当代学人精品——唐晓峰卷
葛剑雄
《当代著名学者精品:唐晓峰卷》为“当代著名学者精品”书系之一。唐晓峰教授是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内的著名学者,学术功力深厚,涉猎广泛,在先秦历史地理和古代城市地理研究方面建树颇丰。本书将作者代表性的精品文章和论文结集出版,以体现作者学术特色和影响力,必然将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另附作者学术小传和著作目录。
24万字2018-12-22
雪线兰 文学 / 连载
雪线兰
邱海龙
0万字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