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六章 性格(1 / 2)

一、本章学习目的

1.明确性格的概念及其在个性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性格结构的构成方面和动力性质;

3.了解主要的性格分类;

4.初识性格理论;

5.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二、本章基本结构

三、本章学习要点

1.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表现为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行为方式表现为人是怎样去追求和拒绝的。性格特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态度特征,尤其是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其他性格特点都从属于这些特点,因此性格主要表现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世界观,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有社会评价意义的部分,有好坏之分。

2.关于性格的生理机制目前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巴甫洛夫的“合金说”,即性格是先天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与后天在外界环境影响下获得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合金”。与更多受先天遗传决定的气质相比,性格更多地受后天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3.人的性格结构分为四个方面: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其中态度特征居于核心地位,决定性格的性质、方向,而后三种特征使性格表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

4.构成性格的各种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发展中的。性格结构首先具有整体性:性格是以人的社会态度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特征的完整组织。因此了解了一个人的某种或某几种重要的性格特征,就可以推测出其他特征。其次,性格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典型情境中,性格特点可能具有不同的结合,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而只有联系具体情境分析人的性格特征,才能对他的性格做出正确中肯的评价。最后,性格具有可塑性:性格主要决定于后天因素,和气质、能力相比,具有更大的可塑性,使人的性格培养和改造成为可能。

5.西方心理学家将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人格或个性,只是气质的先天成分多些,性格的社会性因素多些。

6.关于人格研究所提出的理论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类型论和特质论。类型论试图用一种或几种主要的特点说明人的人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可以根据他(她)的主要特点归为某种类型,同类相同,异类不同,是一种人格分类理论。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特质的集合,各种特质普遍存在于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环境的人身上,但特质的表现程度和结合方式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是一种人格分析理论。

类型论以中国古代学者对人格的分类、弗洛姆的类型论、霍兰德的类型论、培因的类型论、列维托夫的类型论等为代表。类型论的优点是:类型具有整体性、典型性,便于直观了解人的性格;便于编制人格测验。不足是:把极端复杂的性格概括为几种,忽视其他种类和中间型;容易将人的性格类型固定化、静止化,忽视性格的变化和环境的作用。

特质论以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卡特尔的特质论、吉尔福特的特质论等为代表。特质论的优点是:直接研究个体的人格特点,强调个体差异;编制了更为详尽的人格测验,提供了更为合用的人格研究工具。不足是:过分强调先天倾向和稳定性;不同研究者发现的基本特质不一致;强调量的分析而忽视质和整体性。

今天人格理论的发展趋势是:类型论和特质论相结合。

7.由于性格的极端复杂性,至今没有一种能够将所有性格特征包括在内的分类标准,特别是很难反映性格的社会态度特征。但了解现有主要的性格分类,对于了解多样化的性格还是有益的。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人格结构中何者占优势,把人格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根据人对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追求,把人格区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根据人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把人格区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根据人们性格中的坚强―软弱、一贯―不一贯两个维度,将人的性格分为坚强而缺乏一贯性的类型、软弱而始终如一的类型、坚强而始终如一的类型、软弱而缺乏一贯性的类型。

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根据社会方向性和性格的意志特征,把学生的性格分成四种类型:目的方向明确和意志坚强的类型,目的方向明确但坚定性、自制力欠缺的类型,缺乏目的方向性、但意志坚强的类型,缺乏目的方向性和意志薄弱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