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一点说明(1 / 1)

诗歌有多种解读和误读的方式。对一首诗来说,读者从哪个地方开始不解、误读,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由作者决定的。很多作者发现,读者对他作品的理解甚至比他本人还要清晰、透彻。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误读可以让读者收获颇多。

然而,就我个人来说,我写了那么多的书,唯有《荒原狼》这本引起的误读最多,误读的程度也最离谱。在读这本书的人当中,有些对书中的某些观点表示认同,读的时候也怀着极大的热情,有些却觉得不过是一堆垃圾,干脆随手丢掉,而读进去的那部分人的反应最为奇怪。就这件事我想了想,觉得一部分原因是(注意,我在这里说的是一部分原因),我写这书的时候已年满五十岁,书中探讨的也是这个岁数的事,而实际的情况是,这本书经常落到十分年轻的读者手中。

在我这个岁数的读者当中,我总是一再发现,虽说此书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还算深刻,但让我感觉颇为奇怪的是,这些人只读懂了我的一半的创作意图。我觉得这部分读者把自己当作荒原狼了,认同了荒原狼的遭遇,跟着荒原狼一同痛苦、一同做梦,却忽视了书中阐述的一个事实:除了哈里·哈勒尔和他的个人困苦,其实书中讲述的是一个更高远的坚不可摧的世界,这个世界游离于荒原狼有问题的生活之外,也是他无法理解的。这些“协定”以及书中说的那些关于精神、艺术、不朽之人的事,以一种积极、安静、超个人、不朽的有信仰世界表现出来,与荒原狼那只崇尚受苦的世界格格不入。书中无疑也讲到了悲伤和需求,但这绝不是一本绝望的书,而是一本充满信念的书。

当然了,我不能也不想告诉我的读者如何理解我的故事。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发现一些可以触动他、对他有用的东西!不过,倘若很多读者能够意识到荒原狼的故事其实刻画的是一种疾病和危机——不是一种导致死亡和毁灭的疾病和危机,而是刚好相反,一种导致治愈的疾病和危机——那我就更高兴了。

赫尔曼·黑塞

一九六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