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四十六章《现代风水文化百科:宅地环境风水》(12)(1 / 3)

风水在现代的影响

第一节 风水在大陆的影响

风水在中国发展了两千多年,到清朝末年,随着西学东渐,尤其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掀起,提倡科学文明,破除封建迷信的口号一时间深入人心。风水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严重的冲击,成为被人唾弃的迷信、糟粕,风水学的研究和实践处于低落时期。

1949年以后,各种破除封建迷信的举动,都给风水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很多精通风水理论的风水大师成为批判的对象,更谈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尤为严重的是很多风水学的秘笈被毁,很多经典的风水建筑遭到破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内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加上建筑学界、地理学界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现代人居环境的日益重视,涉及建筑选址、建筑方位艺术和规划设计的风水学,冷寂了多年之后,再次进入大庭广众中。这期间,有人批判,有人赞美,也有更多的人深入研究并运用于实践。九十年代以来,掀起了研究风水的热潮。

就国内而言,风水在这一阶段产生了广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已经形成了注重理论研究与注重实践经验的两个流派,他们的代表分别是学院派和江湖派

学院派基本上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的不同专业的教授、学者,从建筑学、景观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等,多个角度撰写有关风水的专著、论文,只要涉及研究风水的历史、理论等方面。

江湖派主要由有师承传授的职业风水师和社会上业余风水爱好者组成。两者之中,有严格师承传授的职业风水师,一般来说,是经过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并具有实践经验的,大多具有真才实学。而社会上的业余风水爱好者,基本上都是通过看书、自学,这些人中虽然也有天资聪明、具备一定风水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人,但是大部分人由于对风水著作一知半解,不能领悟,因而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风水师。社会上,往往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的招摇撞骗,而严重影响了风水学界的形象。

学院派与江湖派,比较而言,各有短长。学院派专注理论研究,相对缺乏风水的实践经验,在风水的实际操作上知之甚少。然而他们却是理论上的权威,因为专家、教授的地位和头衔,很容易影响社会大众。江湖派则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严格规范的理论指导,不过随着社会上对风水的关注越来越多,对风水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型风水师也越来越注重对风水理论的学习。在整个风水圈子里面,江湖派应该说是站绝对多数,并且是风水理论的运用者、实践者。

二、已经出版了众多风水研究成果

九十年代以来出版了许多风水研究著作。对风水古籍的整理出版方面,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四库全书术数类丛书》(199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堪舆大全》(1995年),广州出版社的《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堪舆部全译》(1995年);研究风水与周易哲学的著作,如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主编的《风水理论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程建军教授的专著《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1990年);研究城镇民居风水的著作,如何晓昕的《风水探源》,程建军与孔尚朴合著的《风水与建筑》、亢亮、亢羽合著的《风水与城市》;研究中国古代风水发展史的有王青的专著《中国国古代风水术》、王玉德的《中华堪舆术》;研究风水罗盘方面的著述有李定信的《中国罗盘四十九层详解》、程建军的《中国风水罗盘》;还有研究风水实用方面,张惠民的《中国风水应用学》、周作明的《风水与经商》等。

除了上述专著之外,在一些学术刊物上,如《自然科学史研究》、《文史知识》、《科学画报》等上面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风水的学术论文。一些专门的风水学术会议和讲座的举办,加强了风水研究成果的交流。随着国际间交流领域的扩展,风水、易经方面与海外也逐渐形成良性互动。